凶残美洲“怪鱼”或已扎根珠江,水生外来入侵物种治理难( 二 )


顾党恩曾表示 , “早期 , 绝大部分鳄雀鳝是非法走私而来 , 由于监管的缺失 , 目前在观赏鱼市场购买鳄雀鳝并不困难 。 ”
“大量鳄雀鳝被人为养殖后 , 往往由于生长速度太快 , 水族缸无法容纳 , 或者无力承担养殖费用而被人为放生或者丢弃 。 还有一些是人为放生的 。 ”顾党恩表示 。
他告诉记者 , 目前鳄雀鳝在我国的分布很广 , 主要在珠江一带建立了种群 。 在广东 , 鳄雀鳝比较常见 , 特别是广州、佛山的城市公园湖泊里面大部分都有鳄雀鳝, 一些河道中也有鳄雀鳝的身影 。 “在广东发现鳄雀鳝 , 我觉得应该都不算新闻 。 但它每次一出来 , 大家都比较敏感 。 ”
上个月有一位广州番禺区的老渔友 , 将15年前自珠江钓起的鳄雀鳝送给顾党恩 , “这位渔友养了15年 , 说明珠江水系15年前就有这个鱼了 , 只是说数量比较少 , 也比较少见 。 ”

广州番禺区老渔友自珠江钓起后养了15年的鳄雀鳝 。 受访者供图
顾党恩表示 , “这几年我明确知道的鳄雀鳝有上百条 , 从2018年之后就逐渐变多 , 几乎全国遍地开花了 。 ”其中也包括北京 , 北京出现鳄雀鳝的记录和报道相对较少 , 近日自北京小区水系捞起鳄雀鳝的新闻再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 而据已有的报道 , 从广东、广西、福建到河南、四川、江苏等多省份均有鳄雀鳝的野外分布记录 。
治理难:线上线下易购买 , 水中生物难捕获
“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有根本的区别 。 ”李振宇说 。 外来物种是原产域外的 , 被非自然地搬运到自然传播无法到达的地方的物种 。 域外的“域”大到半球比如从东半球到西半球 , 小到地区比如从外省到北京 。 一些有益的外来物种比如玉米、小麦、番薯等 , “甚至是救了国人命的 , 带来了重大的经济价值 , 帮助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 ”李振宇表示 , 外来物种是中性的 , 不管是有益还是无益 , 只是一个生物区系的概念 。 外来入侵物种简单来说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地域形成生态灾难、经济损失或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
据顾党恩介绍 , 水生外来物种 , 如果只是养殖在池塘或者水族缸等可控水体里 , 不会形成危害 。 如果被放到自然水域后 , 它不能越冬、无法繁殖 , 那么它的危害就是短暂的 , 没法定义为入侵物种 。 只有在自然水域中能自然繁殖 , 又能形成危害的 , 才叫外来入侵物种 。 鳄雀鳝以前数量相对较少 , 这几年经过长期监测发现它在南方很多流域可以建立自然种群 , 并且也形成危害了 , 所以才将其划定到外来入侵物种当中 。
外来入侵物种需要治理 , 但治理起来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 对于鳄雀鳝来说 , 治理难可以总结为两方面的原因 。
首先 , 鳄雀鳝能够在线上线下的市场上轻易购买到 。
此前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访北京朝阳一家花鸟鱼市场发现 , 有6家左右的商铺售卖鳄雀鳝 , 多位卖家告诉记者鳄雀鳝很好养活 。
在网上也有鳄雀鳝售卖 , 有店铺的鳄雀鳝月销量在1000条以上 , 标价10.8元到400元不等 。
“贸易没有监管 , 可以随意购买 。 买家比较分散 , 分布的范围广 , 每个地方只要有一条 , 危害可能就比较大 。 ”顾党恩分析 。 一旦买的鳄雀鳝被丢弃或者放生到自然水体 , 危害也就随之而来 。
其次 , 鳄雀鳝进入水体后 , 不容易发现 , 看不见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捕捞 。
“如果鳄雀鳝出现在河流、湖泊或者水库里 , 要想清除基本是不可能的 。 因为水体太大 , 像那种几十亩上百亩的 , 根本没办法 。 你不可能为了一条鳄雀鳝 , 动不动就把水抽干 , 这成本也太高了 。 ”顾党恩表示 。
近日出现在北京小区水系的鳄雀鳝 , 就曾多次躲过物业工作人员的捕捞 。 据报道 , 捞起该鱼的业主为了捕获它也曾在附近蹲点多日 。
2021年 , 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 , 提到“强化水生外来物种养殖环节监管 , 推进水葫芦、福寿螺、鳄雀鳝等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综合治理 。 ”文件中明确提到“鳄雀鳝” 。
“农业农村部牵头 , 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各部委近期要推出一个新的全国重点管理入侵物种名录 , 鳄雀鳝我们是坚决建议要把它放进去的 。 ”顾党恩向记者透露 。
据悉 , 即将被列入新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水生外来入侵物种 , 还有巴西龟、大鳄龟、“清道夫鱼”(学名豹纹翼甲鲶)、齐氏罗非鱼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