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种地的都是老人?
年轻人出去打点工维持生活,老人在家能干点就干点,维持挣多少地不能荒着 。
其他网友观点@晋言晋语晋韵 回答:因为中青年长期在外谋生,家里父母留守,所以农村种地只有依靠60多、70岁以上的老人了 。
【为什么农村种地的都是老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通过在村里走访了解,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

文章插图
一是年轻人追梦远离家乡 。八零九零一代的农村人,对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从来不感兴趣,对种地收秋,梨铹钯锄的田间农活十分陌生 。他们因为读书的缘故早早离开家乡,喜欢外面的世界,向往城市生话,他的为此长期在城市拼搏,逐渐融合进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分子 。二是中年人因负担重外出打工 。农村4、50岁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父母双亲,又有负担儿女读书成才,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又开始冲刺儿子的房子和婚事,这其中哪一样花费都不是小投入 。由于种地收入有限,只得长年外出务工赚钱,让老人长年代种土地 。三是陪读子女长期在外 。现在的农村对子女教育看得很重要,人人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思想 。小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到县城借读,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年轻家长早早离开农村,成了陪读父母,一待就是10多年 。如今年轻人本来就种就不愿种地,嫌苦嫌脏,有了陪读任务,就冠冕堂皇放弃了种地 。四是举家搬迁,远走他乡 。由于农村大多处边远山区,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资源贫乏,子女上学就业很受限制,一些家庭为了改变现状,只得举家搬迁,到条件好的地方落户,家中老人大多不愿离开故土,只好留在原地,靠种地养活自己,长年以种地为生 。

文章插图
目前,农村以留守老人为主的种地现状,产出低,效益差,严重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制约农民致富奔小康,要想切实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多举措同步实施 。
如何改变农业发展的低质低效状况,消除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变劣势为优势,笔者认为做到下面三点,会从很大程度实现农业农村快速发展 。一是撤村并居,统筹规划 。对实际居住人口100人以下的村庄,就近划片,并入大村,根据撤并行政大村的交通、文化风貌、村级管理基础,因地制宜可以一并二,也可以一并三 。撤并后,依托主行政村成立农业开发公司,集中流转,统一经营 。二是引资入股,改善种植结构 。可以充分发挥土地优势,引进能人或公司,改变单一种地模式,发展药材、花卉等新型高效农业产业,提高土地综合收益,变农民为股民,既有土地收益,又有务工收入,达到“一举两得” 。三是发展旅游,盘活土地 。利用农村山水风光,开发民居民宿资源,打造“窑洞宾馆”“农”字号特危餐饮业,发挥土地优势,建设阳光大棚,推岀集观赏、采摘、销售一体的休闲农业品牌 。
文章插图
@晋言晋语晋韵 我是“三农”创作人,有问必答,分享感受,传播知识,共同进步!
其他网友观点
生在山里头,长在山里头,如今三十出头还想回到山里头,我是山里娃平哥,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针对你提出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在农村种地一年的收益比不上外面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农民朋友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几乎已经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来种地了;

文章插图
1.随着这几年城市的发展,好多年轻力壮的农民朋友为了能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抛家舍业进城打工;
2.很多80后90后常年在外面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农村老家,这些80后90后很多人不会种地也不喜欢种地,有甚自己家几亩地,分别在哪儿都不知道的朋友大有人在;

文章插图
3.村里留下的大多都是已经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家里地只能靠他们来种;

文章插图
4.农民一年下来地里的收入确实少的可怜,而且劳动强度一定也不比打工小;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农村种地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其根本原因还是农村种地收益太低,如果种地收益能有打工三分之二的收益,那么很多农民也不愿意,抛家舍业的去外地务工了;
我是山里娃平哥,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农村养猪如何避免猪瘟?
- 在农村野鸡和野兔吃农民的庄稼,该不该打呢?
- 农村出来的就是“农民”吗?
- 农村小菜园栽种蔬菜你倾向于用农家肥还是有机化合物?
- 农民靠种地有出路吗?他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 农村山上的夏枯草为何越来越少了?
- 农村50后、60后,养老面临哪些难题,如何解决?
- 最近为什么猪肉价格下降如此之快?能恢复到2019年的价格吗?
- 农村玉米即将抽穗了,怎么管能提高产量?
- 农民都不回农村种地了,对粮食价格会有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