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太热闹了 , 这是丹寨万达小镇开业两年多来 , 丹寨本地人最直观的感受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早忙春耕好收成 。 每年的3月 , 在丹寨万达小镇及其周边的高要梯田 , 都会举办充满浓郁苗族文化和仪式感的“春耕大典”活动 , “希望通过举办春耕大典 ,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 展现丹寨农村新貌 , 抒发民众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 ”春耕大典导演罗可歌表示 。
每年仲春 , 贵州丹寨龙泉山上的杜鹃花便逐次盛开 , 满山遍野的杜鹃花 , 让丹寨万达小镇成为了游客必须打卡的地方 。 夏天则是游客游玩的旺季 。 因此 , 万达小镇在整个暑期都安排了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 。
一般说来 , 在贵州 , 进入秋季 , 就迎来了旅游淡季 。 而丹寨万达小镇 , 则是通过举办各种活动 , 创造性地进行反季节运营 , 持续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 消除淡季概念 。
寒冷冬日 , 丹寨却热情似火 。 农历新年期间 , 丹寨小镇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贵州冷、丹寨热 , 来丹寨过大年”的活动 。
正是在“月月有主题 , 周周有活动”的思路下 , 万达小镇集聚了持续的人气 。 万达相关人士指出 , 丹寨小镇要火起来 , 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 关键在于留住游客 , 因此 , 万达挖掘当地一年四季的特色 , 因地制宜地筛选出符合小镇定位的活动内容 , 从而打造四季的全新主题 , 并引入多元化强流量IP , 将小镇打造成为全家、全时、全季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
早在小镇建设开工之初 , 万达的设计者和运营者就看得很清楚:除了精心打造一座硬件设施齐备的小镇 , 还要从“软处”着手 , 而“软硬结合”正是万达成功运营丹寨万达小镇的经验之一 。
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小镇是没有灵魂的 。 因此 , 从一开始 , 小镇的规划和运营就非常注重“软件”建设 , 从以哪种特色文化作为小镇的底色到建筑的装修设计风格从引入什么样的店铺到选择哪些传统手工艺人 , 从打造哪些活动到引入哪些演出队伍 , 操盘者进行了仔细的规划和慎重的选择 。 正是当时所做的这些扎实的基础性工作 , 为今天的小镇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小镇的节庆活动要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 , 这是小镇各项活动如此吸引游客的另一个秘诀所在 , 刚刚结束的小镇第三届长桌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思路 。
作为稻作文化区域的一个传统 , 每年秋收过后 , 苗族村寨的村民们都要选一个好日子来过“吃新节” , 以此祈盼来年丰收 , 风调雨顺 。 贵州丹寨“吃新节”2019年6月刚刚入选了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通过挖掘这一传统文化 , 结合传统长桌宴举办的小镇三届长桌宴 , 引得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
动员和吸纳社会各界力量一起参与则是小镇的活动和体验项目如此丰富的又一个原因 。 在小镇的运营中 , 万达一如既往地展示出它的包容与开放 , 除了万达代表丹寨地方运营的项目之外 , 这几年小镇还先后吸引了多彩贵州、泓文教育等多家社会机构前来 , 多彩贵州开发的“锦秀丹寨”驻场演出和玻璃吊桥等项目 , 泓文教育开展的传统文化游学等项目 , 都为小镇增添了更多的吸引力 。
常常有游客到丹寨万达小镇游玩之后 , 在畅游山水风景、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之余 , 会以为这是万达主导的一个文旅商业项目 , 甚至忘记了小镇原本的建设开发目标:帮助丹寨人民脱贫致富 。
截至今年7月初 , 小镇已接待了3100多万游客 , 高峰时期单日人流量超过12万人次 。
诸多优质项目的落地 , 也让丹寨万达小镇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 10月22日 , 世界知名旅行指南杂志《孤独星球》在伦敦发布2020年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 , 贵州成为中国境内唯一跻身10大世界最佳旅行地区榜单的城市 , 其中 , 丹寨万达小镇被当做贵州省主要旅游目的地重点推荐 。
数据显示 , 万达集团帮扶丹寨4年 , 先后捐资21亿元用于包括建设开发丹寨万达小镇在内的诸多扶贫项目和扶贫措施 , 带动丹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55.2亿元 , 带动3.38万贫困人口脱贫 , 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6% 。 2019年4月 ,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丹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
凭借包县扶贫、整体脱贫的创举 ,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于2016年荣获全国首届脱贫攻坚创新奖 。 2000年10月17日 , 万达集团再次跻身榜单 , 万达丹寨项目部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