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宗周 万邦之方:周原遗址考古成果展( 二 )



从西汉至今 , 这里就开始不断出土青铜器 , 因而有了“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 汉宣帝刘询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 , 这里出土了尸臣鼎;东汉章帝时期 , 美阳岐山出土了酒尊;北宋时期 , 在这一带又出土了师鱼父盨、伯庶父簋、毛伯簋等;清代道光帝年间 , 先后出土了大盂鼎、大丰簋、毛公鼎等国宝重器 。

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 , 考古学家石璋如先生在这里展开调查至今 , 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已走过70多年的风雨历程 。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前 , 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遗址之一 , 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举世瞩目 , 而且硕果累累 。


2、考古周原
在原始社会时期 , 周原就居住着不少部落 , 它们是这里最早的主人 。 岐山京当乡的双庵村、王家嘴和祝家庄的屯子头 , 分布着丰富的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 。 这里陈列着2004年在老堡子遗址出土的陶罐、陶鬲和陶钵 , 都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器物 , 以单耳鬲最具代表性 。


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 , 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到周原 , 开始营建城郭 , 作为都邑之用 。 在《诗经·大雅·绵》中 , 描绘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古公亶父 , 来朝走马 。 率西水浒 , 至于岐下 。 ”

当时 , 这里的周人还在商王朝的统治之下 , 所以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先周” , 高领袋足鬲是此时流行的一种极富地域特征的陶器 。 上世纪30年代 , 苏秉琦先生在宝鸡斗鸡台发掘时 , 第一次发现高领袋足鬲并且命名 。

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 , 周文王迁都丰京以后 , 周原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 。 西周末年 , 犬戎入侵 , 这里变成废墟 , 从此废弃不用 。 周原作为周人重要的发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农氏的圣地 , 一些重大国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 他们在此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


周原遗址先后发现多处宫殿、墓葬、作坊等重要遗迹 , 出土大量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器等 。 粗略统计一下 , 这里共出土各类文物38000余件 , 商周青铜器1000多件 , 各类陶器1万余件 , 西周甲骨2万多片 , 有字甲骨290多片约900多字 。




这里展出的青铜器 , 以著名的“庄白一号窖藏”为主 。 1976年12月 , 在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南发现 , 总共出土103件器物 , 其中74件铸有铭文 , 主要是微氏家族四代所铸的铜器 , 乃建国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和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 。


如今 , “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史墙盘 , 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在这件盘的底部 , 铸有284字铭文 , 记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功业和史墙的家史 ,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被誉为“青铜史书” 。

“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许多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极为精美 , 折觥被誉为“艺术瑰宝” 。 觥体呈长方形 , 前有流 , 后有鋬 , 分为器盖与器身两部分 。 盖子前方呈羊首 , 后方为兽面 , 纹饰分三层 , 以兽面、夔龙为主纹 , 云雷为地纹 , 配以象、蛇、鸮等动物纹饰 。

除此之外 ,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陶制建筑材料 , 筒瓦、瓦当、管道等;雕琢精细、造型生动、透亮晶莹的玉制串饰、人物、动物、礼器和仪仗用器等;还有数以万计的各类骨器 。



在这个单元的角落里 , 复原了一座西周车马坑 , 旁边摆放着周原出土的众多车马器 。 2014年8月 , 在岐山县贺家村附近发现的一座西周中期的车马 , 马车的木制轮辋外包有铜壳 , 兽面纹的车軎上镶嵌着绿松石 , 被誉为西周“第一豪车” 。



3、周原梦想
按顺时针方向 , 环绕展厅一圈 , 领略了周人发展的历史 , 欣赏了周原出土的文物 , 感受到了这里曾经的辉煌 。 在展厅的结尾处 , 通过简短的篇幅 , 抒发了周原人新时代的“周原梦” 。

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 , 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 保护和利用的重担压在我们肩上 。 展望未来 , 不懈努力 , 这是我们的周原 , 也是世界的周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