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聊起旅游 ,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跟团游好low啊” ,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 旅游也开始有了阶级之分 , 跟团游不够高级;去景点拍照打卡不够local 。
穷游前些年还很“热” , “骑行”“搭车”“打工换宿”等方式曾一度广受欢迎 , 但现在一提起穷游 , 则意味着站在旅游鄙视链的底端 , 一群人指手画脚 , 口气中尽是鄙夷 。
让人不禁想问一句 , 这届年轻人还能有“旅行自由”吗?
关于穷游 , 有一个网友曾这样说:
【长沙|旅游圈的鄙视链】除了不怀好意地抨击“穷游” , 旅游圈鄙视无处不在 。
我觉得人生在世 , 对于我来讲 , 不管有没有钱 , 我都想去见识这个世界更多的地方 , 只不过没钱的时候需要更努力、更辛苦一些罢了 。 而这点辛苦 , 好像也还能接受 。
喜欢打卡拍照 , 就被吐槽:“跟风打卡有什么好玩的 , 本地人根本不去 。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 , 又会有人说“兵马俑你去了吗?”“回民街你都没去”“羊肉泡馍你在西安都没吃 , 那你去干嘛?”旅游本来就是一件私人的事 , 有人选择穷游 , 有人喜欢拍照打卡 , 有人就喜欢去别人玩腻的地方躺着 , 什么也不干 , 这其中又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呢?
从方式到目的地 , 优越感在旅游上淋漓尽致旅游方式被鄙视 , 旅游时去的国家与城市也逃不出鄙视链 。 就像两地本身相距的公里数 , 有着不可逾越的海峡 , 欧美发达国家瞧不起新马泰 , 国内坐飞机旅行的人瞧不起坐火车大巴就能到的地方 。 无论你去哪里 , 总有人在背后小声议论“这种地方 , 我才不去” 。 《奥修著作》里有句话:“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 。 ”那些看不起去东南亚的人 , 或许只把旅行当成了名利虚荣的展示台 , 不在乎去了哪里 , 重要的是高不高级 。
旅游本没有标准答案无论你以哪一种方式 , 去了哪个地方 , 会judge你的人永远不会闲着 , 我们能做的就是翻个白眼 , 在旅行的路上 , 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走着 。 生活中的不同被刻意区分成等级 , 旅行的意义就是去感受和包容这些奇妙的不同 。 很早之前的一部台湾电影《练习曲》 , 讲的是即将大学毕业的阿明 , 背着一把吉他 , 骑上了自己的单车 , 以高雄为起点 , 开始环岛旅行 。 在路上 , 他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 。 桥底的涂鸦少年告诉阿明:“有时候玩涂鸦希望被人理解 , 但被理解有点逊 , 人都是这样矛盾的 , 但无论如何还是要继续做喜欢的事 。 ”在花莲 , 他遇见一位立陶宛模特 , 第一次知道 , 立陶宛原来没有山 。 他坐车时 , 看见一群下岗女工坐车去抗议 , 虽然不一定有结果 , 司机却告诉他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好 。
歌德曾在《致卡罗琳·冯·赫尔德》里说:人之所以爱旅行 , 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 , 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
我们在旅途中成长、碰撞 , 感受差异不同 , 才会明白 , 没有一种人生是错误的 , 每种生活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 看过不同 , 才能包容不同 , 其实越是没有见识的人 , 越喜欢评论别人的旅行方式 。 有的人旅行是为了探索 , 有的人旅行只是为了打发孤独 。 旅行带给人的改变 , 是悄无声息的 。 我们看到美 , 看到丑 , 有笑泪交织的画面 , 有愤怒无力的悲情 。 我们的三观被冲蚀 , 不论去哪里 , 遇见了什么人 , 以什么样的方式旅行 , 我们所见的早已住进身体里面 , 不知不觉地被影响着 。 诗人北岛说: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 。 一个旅行者 , 他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与抵达之间 。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无所谓 , 重要的是持未知态度 , 在漂泊中把握自己 , 对 , 一无所有地漂泊 。 生活尚且没有标准答案 , 何况旅行?只有不带偏见的旅行 , 才值得我们向往 。
今 / 日 / 互 / 撩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呢?
别树一帜的山顶露营地推荐: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云栖谷
在城市的边缘 , 约三五好友 , 野炊 , 唱歌 , 弹琴 , 看电影 , 听音乐 , 数星星 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 , 感受难得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