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出现大量“鱼坑”,野生鱼群搁浅,为何只能看不能捞?( 二 )


“鱼坑”里的鱼为何只能看 , 不能捞?【洞庭湖出现大量“鱼坑”,野生鱼群搁浅,为何只能看不能捞?】眼看着水坑中的鱼白白死去 , 不少网友很是心急:不如抓紧时间抢救 , 将其转移到主湖中 , 尽可能保留生物资源 , 减少损失!

资料图网友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 但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
一来 , 人工转移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 救助效率低 , 在转移过程中也会造成死亡;二来 , 搁浅在水坑中的鱼虽然数量多 , 但相较于全湖的生物资源还是九牛一毛 , 大多数鱼都退到了安全水域;第三 , 水位消退、鱼群搁浅都是自然现象 , 滞留的鱼群是水鸟的天然饵料 , 人为过多干涉反而不合时宜 。

洞庭湖水鸟/中国岳阳目前 , 湖区工作人员采取的做法是对死鱼进行打捞、掩埋处理 , 防止尸体腐败污染水质 。 对于水坑中的活鱼 , 则不加干涉和处理 。
需要说明的是 , “鱼坑”中的鱼也不允许私人打捞 , 即便当地村民发现了鱼坑 , 也只能看 , 不能私自捕捞!

渔政人员劝返捕鱼的村民(图源网络)今年年初 , 鄱阳湖南矶山水域也出现了鱼群搁浅的现象 , 岸边和浅沟内密密麻麻全是鱼 , 大鱼有50cm以上 , 小的只有10cm左右 。 当地渔业部门严禁管理 , 前往捕鱼的居民不时被渔政人员劝返 , 捞到的鱼也被要求放生 。
主要原因和长江的禁渔政策有关 。 开篇指出 , 鄱阳湖、洞庭湖是长江仅存的两个通江大湖 , 而渔业资源又有流动性 , 鱼群随着水位涨落在江湖之间来回迁徙 , 四大家鱼、鳡鱼、刀鱼等洄游性鱼类尤其如此 。

资料图在本质上 , 长江和两湖的鱼类一脉相承 , 具有整体性 , 十年禁渔政策也明确将“一江 , 两湖”同时纳入了禁渔范围 , 背后不乏对鱼类资源变动的考量 。 如今 , 洞庭湖野生鱼群搁浅 , 如果当地居民肆意捕捞而不加制止 , 无疑会违反长江禁渔的相关要求 。

资料图2021年12月 , 湖南省进一步加强了对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 , 将长江干流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干流纳入了禁捕区域 。 文件明确指出:


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 其他水域 , 在禁捕期内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 因育种 , 科研 , 检测等特殊需要进行捕捞的 ,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
总之 , 生产性捕捞不分场合 , 鱼群因干旱而搁浅并不是放开捕捞的正当理由 , 禁渔的边界应始终保持严肃性 。
洞庭湖枯水期延长 , 三峡水库的补水作用有多大?高温干旱的影响也只是短期的 , 问题的关键在于及时补充水源 , 维持现有的水面规模 , 这对于生物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
对于可利用的水源 , 我们首先要寄希望于天然降雨 。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测 , 从8月25日开始 , 长江流域将陆续迎来降雨 , 干旱即将迎来转机 。 中央气象台也发布了降雨预报 , 预计8月25日~26日 , 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都将迎来降雨 , 但降雨量普遍只有0~10mm左右 , 局部地区可达25~50mm 。

资料图从8月27日开始 , 一股强大的冷空气将自北向南推进 , 降雨带由黄河过渡到长江 , 雨带中心降雨量可达50~100mm(暴雨级别) 。 8月29日~30日 , 降雨范围将覆盖四川、重庆等干旱省市 , 雨量可达10~25mm , 两湖地区降雨较少 , 预计在10mm以内 。
再来看三峡水库的调蓄能力 。 大规模的降雨近在眼前 , 雨区集中在以四川、重庆为主的长江上游 , 这些地区的水量都能被三峡水库充分拦蓄 。

资料图三峡水库是我国面积最大、蓄水容量最多的人工水库 , 在175m的正常水位下 , 总蓄水量达393亿m3 , 相当于2800多个西湖 。 截至8月23日14时 , 库区水位已下降到145.34m , 出库流量略大于入库流量 , 防洪库容绰绰有余 。

资料图预计8月25日 , 三峡库区正处于降雨中心 , 降雨量预报为35mm , 水位或将小幅度上涨 。 储存的雨水通过调度能进一步缓解洞庭湖的干旱 , 维持长江中下游主河道的生态水量 。

资料图再退一步说 , 即便补水水量不足 , 湖区的鱼类也可以退到长江干流避难 。 等到来年春汛 , 湖水上涨 , 长江鱼群将重返洞庭湖 , 通过自然繁殖增加密度 。 届时 , 再通过科学观测、定向增殖放流 , 湖区就有望重现鱼虾成群、山青水绿的生态图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