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上百死过的人后,他成濒死体验之父,并意外解密了活着的意义( 三 )


得到巨大启发的雷蒙德 , 在之后继续竟以超大龄继续到医学院学习并教授医疗哲学 , 他后来还克服重重困难 , 取得西乔治亚学院心理学博士学位 。
雷蒙德后来还担任乔治亚州医学鉴识精神病学家 , 先后任教于西乔治亚学院、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高校 。 生命中的每一刻 , 他都未停止学习 , 他写下的书籍 , 就达到了十几本之多 。

雷蒙德
同雷蒙德一样 , 那些经历了濒死体验的人 , 回到世间后 , 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 其中一位说:


“在人的生命中 , 培养自己对他人的关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 这种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关怀和对人性最深沉的关切 。 ”
另一位曾经遇到过“光”的存在的男子说:

“当自己的人生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光’面前时 , 我能感受到一种纯粹的关爱和包容 。 我觉得 , ‘光’是在指引我用等同的爱意去爱别人 。 我决定余生用尽全力去完成这项使命 。 ”
一位妇女自从“死”过一次以后 , 再也不放过任何接受教育的机会 。 另一个男子则通过雷蒙德为世人提出了以下建议:

“不管你活到多老 , 都不要停止学习 , 学习是一个过程 , 一个永不间断、永不停止的过程 。 ”
雷蒙德发现 , 所有有濒死经历的人 , 灵魂都在那次经历里被“净化”或者完美化了 。 但他们都并不认为自己会因为他们的经历而与众不同 , 更不会表现出一种凌驾于他人的“优越”态度 。 对此 , 雷蒙德后来在那本讲述濒死体验的《死亡回忆》里写道:

“实际上 , 很多人都感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需要更加努力 。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道德层面完美无瑕 , 也没有觉得自己是什么救世主 , 他们只是有了更高的追求、新的道德准则 。 对于人生 , 他们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 ”
【研究上百死过的人后,他成濒死体验之父,并意外解密了活着的意义】除了这些之外 , 雷蒙德还发现:这些拥有濒死体验的人 , 对死亡的看法也和常人明显不同了 。 对于他们而言 , 死亡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 以下是他们经历濒死体验后 , 对死亡的态度转变:

“案例一:我觉得这种经历让我生活的某个方面重新构筑 。 我再也不害怕死亡了 , 有一次在商场里 , 我被别人用手枪抵住了太阳穴 。 我并没有因此而惊慌失色 , 因为当时我在想 , 即使我被杀了 , 我也会活在某个地方的 。 ”

“案例二:现在我一点不害怕死亡 。 我为什么不怕死 , 因为我知道死后的世界是怎样 。 怎么说 , 那种感觉或许更美好 。 不过 , 我并不渴望立刻回去 , 既然还活着 , 我就有许多事情要做 。 ”
有一位有过濒死体验的妇女 , 甚至将死亡比作回家 。 还有人把它跟许多积极的心态联系起来 , 比如 , 觉醒 , 或者摆脱枷锁 。
雷蒙德发现 , 他们回来对生死的“悟透”和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非常接近 。 柏拉图曾说:“真正的哲学 , 是练习死亡 。 ” 柏拉图这句话 , 并非鼓励死亡 , 而是要世人练习摆脱身体对自己的控制 , 就好像身体已经死亡了一样 。 由此可见 , 柏拉图也和濒死体验者一样 , 认同:身体是灵魂的枷锁 。

柏拉图
雷蒙德的研究也有让他自己觉得遗憾的地方 , 因为他做过如此多案例的详尽分析 , 却并未弄明白:他们进入那个世界(死了后) , 是如何回到自己躯壳里的 。 很多人对此根本没有任何感觉 , 仅仅有几个说:好像猛地被拽回到了身体里 。
但即便如此 , 雷蒙德也依旧对自己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感到满意 , 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这些研究 , 彻底改变了我和一般人对于死亡的观念 , 它不仅结识了死亡的迷人真相 , 还让我们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
雷蒙德创作的关于濒死的系列书籍 , 一度风靡全球 , 如今 , 这些书籍依旧广受欢迎 , 同时也承受着各种争议 。
雷蒙德的书籍和研究 , 并未证明死后生命的存在 , 它仅仅对濒死现象进行了科学研究 , 毕竟 , 他所采访的人:都并未真正死去 。 所以 , 他所做的一切 , 也只能算是一种对生命现象的独特解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