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驯鹿|“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离世,不用手机,在深山养驯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狩猎部落成了旅游景点
玛利亚·索一声长叹
8月20日 , 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之称的玛利亚·索去世 , 享年101岁 。
如果你读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 或是看过《犴达罕》《敖鲁古雅的养鹿人》等纪录片 , 对于以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族应该不会陌生 。
玛利亚·索就带领着这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族 , 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 。
“最近 , 虽然身体状况不好 , 但还是想上山去看看她养了一辈子的驯鹿 , 只想回到驯鹿身边 。 ”
女儿得克沙·何在讣告里这样写道 , “最后 , 母亲在猎民点去世” , 落叶归根 。
从20年前开始 , 鄂温克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200多位族人从山林深处走向城市边缘 , 玛利亚·索却一直不肯下山 , 认为只有“猎民点”才是自己的家 。
然而 , 鄂温克人打猎、游牧的生活一去不返了 。 玛利亚·索的酋长光环最终成了游客向往的标签 , 前来“朝圣者”无数 。
在她的帐篷外 , 贴着一张小小的告示:“老人喜欢安静 , 未经许可不许打扰拍照 。 ”
“我就是不会说汉语 , 有这么多的话说不出来 。 ”她曾这样说过 。 老人的精神世界 , 留在了过去 , 在山林中和驯鹿一起自由奔跑 。
“一想到鄂温克人没有猎枪 , 没有放驯鹿的地方 , 我就想哭 , 做梦都在哭 。 ”
01
跑步飞快 , 枪法精准
每当有人问起玛利亚·索今年多大时 , 她总会回答“80岁” , 年年如此 。 其实她也不清楚自己的确切生日 , 只靠回忆推测出1920年前后出生 。
在大兴安岭深处生活了一辈子 , 她没有现代人的时间概念 , 没用过日历和手表 , 更别提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了 。
但她依然保持着狩猎部族的敏锐 , 靠自然的种种痕迹捕捉时间的答案 , 像是一台和日月星辰同步运作的精密仪器 。
“要是月亮戴头巾了(光晕) , 最冷的时候就要到了 , 告诉我们要多整木柴过冬 。 ”
玛利亚·索出生在激流河边 , 80岁前没有离开过 。 她和其他鄂温克人一样 , 从小与驯鹿相伴 , 妈妈把她放在树皮做的筐子里 , 在驯鹿背上跟着大人一起搬家 。
几千年来 , 鄂温克人都遵循着这种古老的游牧规则 , 当驯鹿吃完这里的苔藓 , 他们就会收起撮罗子(帐篷) , 找到下一处安居之所 。
玛利亚·索是家里唯一的女娃 , 没上过学 。 16岁时 , 她嫁给了比她大12岁的丈夫拉吉米 , 当时拉吉米拥有部落里最多的驯鹿 。
玛利亚·索和丈夫拉吉米
那一年 , 部落里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 。
她的大哥把猎民召集到一块 , 在树林里干掉了23个鬼子 , 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大兴安岭 。 鄂温克人骁勇善战的名号就是那时传开的 。
玛利亚·索同样身手了得 , 年轻时跑步飞快 , 是村里公认的抓鹿高手 , 她枪法精准 , 到了六十岁还能一枪打下天上的飞鸟 。
“四十多岁时 , 是我鹿最多的时候 , 眼睛能看到的范围里都是鹿 , 我跟小鹿赛跑 , 最后把它们撵回来 。 每当下多多的小鹿羔时 , 就是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候了 。 ”
02
“没她 , 部落早就散了”
“鄂温克”的本意 , 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 。 公元前2000年 , 他们的祖先在贝加尔湖沿岸生活 。 到了现在 , 族人从俄罗斯、蒙古分布到中国的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
玛利亚·索的名字就是俄语名和鄂温克姓氏的结合 。 300多年前 , 这支部落从西伯利亚迁入大兴安岭 , 建立了鄂温克驯鹿村 , 世代靠狩猎和驯鹿为生 。
他们与驯鹿是共生的关系 。 驯鹿温顺 , 能驮着自己的所有家当迁徙 , 也能载人 , 脱落的鹿角卖钱做工艺品 , 鹿奶好喝 , 也能揉进面团做成易保存的鄂温克列巴 , 上山打猎必备 。
玛利亚·索回忆说 , 过去的人从来不杀驯鹿 , 也不吃 , 就算死了或者被野兽祸害了也不吃 。 那时猎物多 , 想吃什么就去打 。 驯鹿死了都是风葬 , 舍不得让它烂了 。
推荐阅读
- 自驾|从大连到呼伦贝尔自驾游,如何安排行程?
- 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地区,松树与杂乱的阔叶林构成了北方最具特点的风景
- 黑龙江|物产丰富的黑龙江,景色优美,这三个地方你来过吗?
- 云南|云南昭通市,冬天看黑颈鹤夏天赏湿地风景,简直美到无法言语
- 大兴安岭|北疆的秋天很短,这样的一瞬,却是大兴安岭最值得一看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