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什么宁可探索太空,也不研究深海?深海哪里恐怖了?( 二 )


深海的恐怖高压
而深海的高压 , 可以说是研究深海最大的障碍 。
我们对比一下太空和深海的压力 , 如果人类飞出大气层 , 进入太空 , 那这里压力将会降到接近于零 , 并且几乎趋于平衡 。
但海洋可不一样 , 越是深入海洋 , 我们越能感知到身体的五脏六腑都在受到挤压 。
海洋的压力会随着下潜的深度不断累积 。

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 , 人类不过能达到水下113米的地方 , 即便借助水肺 , 也只能潜到332.35米的深度 。
我们知道海洋的最深处就是马里亚纳海沟 , 这是海平面之下大约11000米的地方 。
这里的压力是地表压力的1000多倍 , 如果潜入这里 , 那么感受到的压力就相当于50架大型喷气式飞机压在你身上的重量 。
2020年 , 我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深的地方 , 这是中国载人深潜史上的一项奇迹 。

但是拥有这样的下潜技术 ,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目前能够实现这样深海探索的国家寥寥无几 。
海水的高腐蚀性
和深海压力共同影响潜水器的 , 就是海水的高腐蚀性 。
海水对金属类物质可以说是一点也不客气 , 使出浑身解数也要将金属物件腐蚀干净 。
科学家在对潜水器进行设计时 , 必须要考虑用高度防护海洋腐蚀性的材料 , 而且还需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耐用性 。

毕竟制造一台潜水器的成本可不低 , 所以一定要保证其有更长的使用期限 。
变幻莫测的水温
虽然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 , 随着海水深度的加深 , 会出现和海平面截然不同的温度 。
温度差大概在-2℃-30℃之间 , 看起来温差不大 , 而且即便在最深的海底 , 平均水温也在0℃以上 。
但是在海底世界 , 有一个魔鬼般的存在 , 就是热液喷口 。

这些地方的水温可以达到几百℃ , 曾经阿尔法文号在潜入海底大约3000米的地方时 , 就发现了一个热液喷口 。
根据测量 , 这里的水温达到了350℃ 。
所以在研究和制造潜水器时 , 还需要使用耐高温的材料 , 毕竟热液喷口 , 在科学家眼中可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
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时候 , 就认为位于深海的热液喷口具备形成原始生命的能力 。

就像Feldman所说的一样 , 科学家要研究深海 , 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 , 但科学家并没有因为恐惧就不去研究 , 只是目前我们的技术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 。
人类在努力研究深海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 , 但在这期间人类利用的更多是陆地资源 。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表示 , 我们目前对深海的开发不过几十年 , 类比使用的手段不过是采集和渔猎 , 还够不上陆地上新石器时代的水平 。

但是我们仍旧在有限的技术中 , 发现了埋藏在深海的自然资源 , 远古遗迹 , 以及关于生命的起源 。
就中国而言 ,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和“海斗一号”全海深费载人潜水器已经陆续深入海洋 , 进行研究 。
只有抓紧研究才能更好保护
【科学家为什么宁可探索太空,也不研究深海?深海哪里恐怖了?】虽然我们在深海发现了大量的资源 , 但是我们对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 我们需要抓紧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 。
早期科学家对深海资源的估算并不容易 , 容易形成误差 , 造成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

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 , 6个海洋站位对深海的微生物进行估算 , 认为其占全球活生物量的30% 。
后来掌握钻探技术后 , 却发现其中的微生物数量降到了0.6% 。
类似这样的情况 , 还不少见 。
像分布于4000多米深的锰结核 , 就在1965年被估算出 , 近太平洋底部就有上万亿吨锰结核可以开采 。

也因此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还吸引了发达国家上百个航次前往太平洋 , 试图开采这一稀有金属矿 。
深海采矿岂是易事 , 因为采矿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不计其数 , 这归根究底都是人类对深海的研究程度不够 。

如今我国对深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 但即便深海对我们至关重要 , 也必须要循序渐进 , 并不断吸收其他线性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