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西方对鲸鱼的认识有何不同?( 二 )


秦始皇于是令人购买捕杀巨鱼的工具 , 准备待大鱼出现的时候 , 用连弩射杀之 。 从琅琊向北至荣成山 , 一路上未见到什么所谓的大鱼 , 直到经过芝罘时 , 在不远处的海面上突然发现了一条黑黢黢硕大的鱼 , 秦始皇兴奋不已 , 亲自用连弩射杀了它 , 后人认为这条大鱼就是鲸鱼 。
6月15日 , 在南非开普敦 , 鲸鱼在海中游弋 。 (图片来自新华社)
在世界上 , 一些地区对鲸鱼充满了敬畏 。 尤其是在一些原始社会地区 , 如美洲印第安人部落 , 鲸鱼是他们的图腾 , 对他们而言 , 披上鱼皮就能变成鲸鱼的模样 , 可以在大海中肆意畅游 。 甚至人也能和鲸鱼结合 , 人和鱼不是两个世界无法跨越的生物 , 而是可以互相转化 。
但总体来说 , 鲸鱼在西方世界并不是个让人喜爱的角色 。 比如在北欧 , 他们常常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水手把鲸鱼的脊背当成了小岛 , 于是他们靠“岛”停船 , 登陆小岛上安营烧饭 。 不一会儿 , 被篝火烤痛的鲸鱼惊醒过来 , 迅速沉入海底 , 连带着水手们也溺亡了 。 西方人认为充满未知生物的海底就是地狱 , 鲸鱼是地狱中的魔鬼 。
在拉丁语中鲸鱼的学名是“海怪”的意思 , 和中国把它看作海洋神灵的观念有很大不同 。 中国也很早就记录了这种大鱼的功用 , 它的脂肪可以煎膏油 , 鱼骨可以做建材 。 在19世纪石油还没有大量开采和使用前 , 鲸鱼油曾是西方国家的重要燃料 , 于是西方人也开始了疯狂征服“海怪”的行动 。
【古代东西方对鲸鱼的认识有何不同?】从17世纪初开始 , 荷兰和英国的捕鲸船就在北冰洋展开了激烈的竞逐 。 18世纪的欧洲因为照明需要大量的鲸鱼油 , 欧洲上流社会女性穿的束身衣也需要鲸骨 , 捕鲸迅速发展成一项支柱性产业 。 随着船舶技术和贸易的发展 ,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 猎鲸一度成为一些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 , 以至于鲸鱼在19世纪中叶濒临灭绝 。 (完)(_原题:鲸 古人海洋认知里的神秘大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