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笔卖55元,文具越来越贵,龙头居然还扛不住了?( 二 )



【中性笔卖55元,文具越来越贵,龙头居然还扛不住了?】报告期内 , 公司传统核心业务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12% , 新业务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34% 。
晨光股份将利润缩水解释为疫情原因 。 因该公司传统核心业务的总部和生产基地以及新业务的总部都在上海 。 上海持续两个多月的封控管理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各方面 , 如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市场营销、人员流动等造成很大影响 。
值得注意的是 , 今年以来 , 晨光股份股价已下跌34% 。 最新股价报43.6元 , 市值404.14亿元!


提起“晨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 作为如今的文具界巨头 , 有着“M&G”招牌的晨光文具店在学校周边随处可见 , 却被称为“隐形冠军” 。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 , 无论纸、笔、橡皮 , 还是直尺、圆规等 , 任何文具类的产品 , 都能找到这个牌子的身影;有些人从幼儿园到小学 , 再到初中、高中、大学 , 甚至毕业工作可能一直都在用它们家的产品 , 比如“晨光牌”考试专用笔、“晨光牌”橡皮擦 。

你更想不到的是 , 卖2元一支的晨光 , 竟能一年营收近200亿元 , 市值曾高达920多亿元 , 稳坐“中国文具第一股”的位置 。
那么 , 晨光文具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 又是如何做大做强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 27岁的陈湖雄已经做了8年的日韩文具代理商 , 此时他的供货商们开始一个一个倒下 。
在无货可代的情况下 , 陈湖雄开始自己带队组建制笔团队 , 并将公司名称取名为“中韩晨光文具” , 被人认为“晨光”是韩货就是因为这个名字 , 但实际上当时陈湖雄只是把设计部放在了韩国 , 而生产基地则在广东 。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 , 正值《教育法》颁布十年后的时间点 , 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 学生文具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 随着学生文具需求的增长 , 中国文具行业也从传统百货行业中逐渐被分离出来 , 形成一个独立行业 。
晨光文具用连锁零售的方式 , 统一店面形象 , 亮眼的招牌也让路过的人多看几眼 , 无形中提高了销量 。


2015年1月 , 随着上市锣声的敲响 , 晨光文具正式登陆上交所 , 成为中国文具第一股 。
2019年 , 晨光的笔类产品就卖了23亿支 , 如果按照一支笔长15厘米来算 , 首尾相连可绕地球赤道8圈半 , 简直是文具界的香飘飘 。
而在资本市场 , 晨光文具被定义为“需求弹性小 , 行业周期性弱 , 企业发展稳” , 很多投资者称 , 晨光文具是一个可以穿越经济周期、抵御市场波动、稳定赚钱的企业 。
晨光文具也不负众望 , 2015年上市后的8年间 , 股价最高涨幅超过14倍 , 为投资人带来丰厚回报 , 一度被冠以“文具茅”的称号 , 在我们生活中也是耳闻目见的消费品类大公司 。 (晨光文具2022年改名字为晨光股份)
不过 , 中国文具行业品牌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 , 在这个市场上除了晨光 , 还有得力、齐心、真彩、爱好等众多品牌 。
在竞争激烈、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杀出一条血路并拔得头筹 , 还能连续14年保持双位数的高增长 , 晨光股份似乎透支了精力 , 如今表现有些乏力!
晨光21年高点跌下来 , 股价腰斩 , 市值已从去年7月1日的802亿元 , 缩水至今年8月29日的404亿元 , 可见一斑;
最近一个月也是在加速下跌 , 跌得大家都有点心慌 , 双减政策确实对晨光有影响 , 而且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 , 使用电子产品的也越来越多 , 那么晨光的未来还是否有市场呢?
其实晨光为什么从晨光文具改名为晨光股份 , 从名字也能说明一点 , 晨光在拓展业务 , 不仅仅是文具了 。
”产品不够 , 营销来凑“几乎是国产品牌早期发展的通病 , 在草莽年代这一做法无可厚非 。
但问题也在于 , 当企业依靠此红利成长起来后 , 它真正该思考的远不只是盈利 , 还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价值 。 文具茅何时才能扛起中国文具”中国制造“?

参考资料:
《晨光文具“暮光”笼罩?》 , 财经无忌
《一支中性笔55元!新学期伊始 , 当心被“文具刺客”刺中!》 , 羊城晚报金羊网
《“一支中性笔卖55元”上热搜 , 网友吵翻!A股文具龙头上半年营收84亿》 , 中国基金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