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动物也得喝水,但海水很咸,不能饮用,那它们怎么喝到水?( 二 )


这些动物在海洋中生活的时间上亿年了 , 早就已经针对海洋环境对自身进行了魔改 。
它们通过改变自身的细胞内外的压力 , 将盐分排出体外 , 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人中毒了 , 用内功将毒逼出来 。
内功不行的人就逼不出来毒素 , 同类 , 这类动物的老年个体排盐能力较弱 , 就会出现排盐不及时 , 最后死亡 。

海龟通过流泪排盐
第三类门派就比较玄学了 , 那就是选择加入海水 , 将自己的细胞成分调整到和海水相似的程度 。
这一类海洋动物都是非常古老的物种 , 比如水母 , 它身体的95%以上都是水 , 除了它自己的蛋白质和胶质 , 剩下的成分和海水比较接近 。
以我们常吃的海蜇皮为例 , 它属于钵水母纲 , 含盐量大约3.3% , 所以即便是不拌任何佐料 , 海蜇皮也自带咸味 。

凉拌海蜇
当然 , 水母这种超级含水量也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
首先它们不能离开水太久 , 否则就会直接曝晒而死 , 并且死后很难留下痕迹 。
其次 , 由于含水量太重 , 它是很多海洋动物补充水分的理想来源 , 这也导致水母会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 。
不过水母也是进化出了刺细胞来保护自己 , 让其他海洋动物再怎么馋它的身子也无可奈何 。

大部分水母有毒
动物们的出场设备陆地上的所有动物都是从老家海洋爬出来的 , 本身也具备以上这些技能之一 。
但是到了陆地之后 , 淡水变得比较容易获得 , 久而久之 , 陆地动物很多都需要额外补充水分 。
生活在淡水里的鱼类 , 它们的细胞其实和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没有什么区别 , 甚至连含盐量都相差无几 。
但是 , 它们已经失去了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的能力 。

淡水鱼不能进入咸水生活
因为淡水的含盐量远小于细胞内的含盐量 , 因此淡水都是主动进入淡水鱼的细胞内的 。
一旦淡水鱼进入咸水 , 它们的细胞就会开始失水 , 自己拦都拦不住 , 最后活活“干”死在海水里 。
可是奇怪的是 , 有一些咸水鱼 , 它就能进入淡水 , 比如洄游类的大马哈鱼 , 平时生活在海里 , 但是要回到河流的上游产卵 。
关于这类神奇的操作 , 动物学家们认为 , 大马哈鱼的祖先 , 很有可能进入了淡水但是后来又返回了大海 , 于是才留下了这样的印记 。

洄游的鱼类
对于洄游的咸水鱼来说 , 它们在淡水里不会存在失水 , 反而可以不用耗费能量排盐 , 于是将这部分能量用在了逆流而上回老家的路上 。
至于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 , 基本上已经离不开淡水了 , 离开了就得凉凉 。
不过这其中也有例外 , 一些生活在沙漠中的动物 , 比如沙鼠 , 它通过高度浓缩自己的尿液强行将体内的废物排出 , 让自身的含盐量与海水相同 。
沙鼠也是少有的可以喝海水的陆地动物 。
说了这么多 , 反正人是不可能喝海水的 , 那么不幸流落孤岛成为了鲁滨逊 , 应该如何自救呢?

敢喝海水的沙鼠
流落孤岛水是人类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 并且水还得干净 , 不然喝了脏水可能凉得更快 。
孤岛上的淡水几乎没有 , 人类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水摄入呢?
自然界最直接的淡水是雨水 , 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的雨水都不是咸的 , 哪怕是在海上也是 。
可以在岛上接雨水 , 再将雨水烧开饮用 。
如果运气非常不好 , 掉到了一座岛屿很少下雨 , 那就得采取分离海水的办法了 。

海洋中的孤岛
海水分离的办法有很多 , 什么反渗透法、离子分离法、沉淀法等等 , 这些都需要很强大的化学设备以及机械设备支持 , 荒岛上不可能存在 。
那么就只能采取最简单的办法 , 蒸馏法 , 利用加热海水让它蒸发 , 然后遇冷凝结成水滴 , 得到的水是淡水 。
这个办法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发现 , 还在这其中得到了产物——海盐 , 由此开启了人类的制盐史 。

蒸发海水获得盐分
海洋不仅是所有生物的老家 , 更是一座大宝库 , 里面不仅含有盐 , 还有其他物质 , 比如金属元素铁、锰、金等 , 甚至组成水的氢元素 , 都成为了人类未来的能源 。
分解海水可以获得氢气 , 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 没有之一 , 因为根本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气体 。
气的燃烧产物是水 , 水又能再次分解出氢气 , 实现了循环利用 。

氢被誉为未来的清洁能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