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藻被誉为“罐装的太阳”( 二 )


小球藻又是一种高能量植物 , 不用种子来繁殖后代 。 那么 , 它是依靠什么方法来繁殖后代的呢?这种惊人的生命力是小球藻特有的生物活性生长因子CGF(Chlorella Growth Factor)决定的 。
CGF是小球藻独有的活性成分 。 有了CGF这种特殊的促进生长活性成分 , 使小球藻具有高超的“分身法” 。 一个小球藻细胞一分为二 , 然后是两个变四个 , 四个变八个 , 越分越多 , 并保证细胞基因不会发生变异 。 在生长环境优越的情况下 , 一个小球藻的细胞内可以分出4~16个孢子来 。 这些小小的孢子长得很像它们的“母亲” 。 随着孢子的长大 , “母亲”的肚子被撑破 , 小孢子散放出来 , 开始进行独立的生活 。 这些小小的孢子又长成了母亲的模样 , 于是一个小球藻经过“分身法”变成了4~16个小球藻 。
刚诞生的幼小绿藻 , 从水中吸收养分而长大;当细胞成熟之后 , 小球藻的细胞分裂一定是四分裂的形式 。 其蕴涵的能量保障了核和叶绿体各分裂为四 。 除小球藻具有这种分裂繁殖的特征之外 , 就是原子弹的核裂变了 。 除此之外 , 没有其他任何生物会有这种分裂方法 。 小球藻的这种特异性分裂形式使它的叶绿体又产生大量的CGF 。 而CGF又是维持小球藻细胞中不断分裂繁殖中保持基因永无变异的关键所在 。 这种相互促进的特殊营养成分非常有益于维持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 。
绿色食物永远是地球上重要性排行第一位的营养来源 , 也是许多生物的营养之源 , 更是当代人维持健康和生命力的基础要素 。 小球藻的CGF精华成分占到了自体的5% , 除此之外还含有18种以上氨基酸构成的约60%的蛋白质、16种维生素(含B12)、11种矿物质、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碳水化合物、核酸、酵素、胡萝卜素、纤维、Ω—3脂肪酸、醣蛋白、核蛋白 , 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多种植物类荷尔蒙等 , 真可谓质优量丰的天然营养源 。
形象的比喻是:小球藻蛋白质的含量是牛肉的2倍 , 鸡肉的3倍;铁质含量是葡萄干的50倍 , 猪肝的16倍;钙质的含量是牛奶的2倍;维他命A含量是葡萄干的4倍;胡萝卜素是一般植物的100倍;叶绿素是螺旋藻(又称蓝藻)的5倍;含比鹅肝更高的维生素B12 。 因此 , 小球藻同时又享有“植物营养素+肉类优质蛋白”的美称 。 它的营养价值大大超过鸡蛋、牛肉和大豆等高蛋白食物 。
虽然小球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五亿四千万多年 , 但被发现并造福于人类的历史并不长 。 对于我国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年老人来说 , 小球藻并不陌生 。 当时 , 人们把小球藻当做营养药物 , 改善一度出现的“浮肿病”——蛋白质营养缺乏症 , 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立下了汗马功劳 。
著名作家卢晓蓉在其作品《感受饥饿》就记述了小球藻这一难忘的篇章:“我母亲当时是一家工厂医院的药剂师 。 在工人们一个个患了“浮肿病”而无药可治的时候 , 她发现了小球藻富含蛋白质 , 如获至宝 , 立即四处找来十几个浴缸 , 也包括我们家的一个 , 在医院的库房里养起了小球藻 。 小球藻虽然属于原始而简单的物种 , 可仍然马虎不得 。 它需要阳光 , 需要干净的环境 , 于是母亲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照顾小球藻上 。 到小球藻养成以后 , 她还要把这十几大缸水烧干 , 把里面的小球藻浓缩成干粉 , 再按照病人病情的轻重程度分配给他们服用 。 据吃过小球藻的工人讲 , 那东西还真管用 , 一调羹可以顶三两饭 。 有几次我饿得慌 , 望着那墨绿色的干粉眼馋 , 向母亲讨吃 , 可母亲硬是不给 , 说给工人吃是为了救命 , 而我还没危急到那样的程度 。 ”
这么好的一种养生食品 , 为什么后来却在我国销声匿迹了呢?
小球藻有三层细胞壁 , 十分坚韧 , 对其有效的破壁方法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 很难破解 。 小球藻能在地球上历经五亿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化而一直生存到今天 , 关键一点就是它有坚韧的细胞壁的保护 , 利用常规方法难以使微小的绿藻细胞破碎 。 小球藻富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必须经过破壁后才能释放出来 , 并被人体消化吸收 。 质量再优异的小球藻如果不经破壁处理 , 即使加工成营养健康品 , 实际上也难以发挥其改善调整的作用 。
【小球藻被誉为“罐装的太阳”】经历了十几年的科研攻关 , 一直未能开发出理想的破壁方法 , 使得小球藻在中国国内逐渐被淡忘 。 于是 , 微藻家族中另一品种——螺旋藻 , 因其养殖条件要求不高 , 成本低廉 , 而且不需进行复杂的破壁处理工艺 , 迅速进入了藻类健康品企业的视野 。 与此同时 , 在日本、美国、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 小球藻在健康食品领域中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在发达国家被公认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宝贵的健康食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