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搬家公司,有多少在持证抢劫?( 四 )


货拉拉还表示 , 将做出以下补偿措施:此单运输和搬运费用全部免除;货拉拉愿承担用户因此事件带来的购置门锁等一切后续花费;针对给用户带来的精神伤害 , 货拉拉希望能与用户平等协商 , 给予补偿 。

早知今日 , 何必当初?用户跟你平等协商的时候 , 你不是一口咬定人家要炒作吗?孩子死了你来奶了 , 猪撞树上你知道拐了 , 鼻涕流嘴里你想起甩了 , 早干啥去了?
平台都不要脸到这地步了 , 这行业还能好吗?
所以 , 当我们质问为什么好几年了 , 搬家公司还这么嚣张时 , 恐怕只能说明 , 他们生长的地方 , 确实是一片“沃土” 。
3企查查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底 , 我国共有8.7万家搬家相关企业 , 仅2019年 , 新注册搬家企业就达到了近2万家 。 从地区分布来看 , 山东以1.05万家企业排名第一 , 占全国总量的12.1% , 广东、江苏分列二三名 。

国内搬家服务年均增长在40%-50%以上 , 整体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 , 但伴随行业快速发展 , “小、散、乱”等问题却愈发突出 。
在一些投诉平台 , 有关搬家货运中价格服务争议、货物损毁、行程安全等投诉屡见不鲜 。 据统计 , 行业货丢货损客诉率0.1%-0.2%之间 , 行业内公司间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更是参差不齐 。

乱象背后是治理难 。 一方面 , 搬家货运行业内多以个体或小企业经营为主 , 经营分散 , 导致监管难;另一方面 , 搬运过程中涉及场景较多且复杂 , 难以清晰界定 , 而行业内又缺乏统一的制度标准体系 , 多重叠加因素影响导致搬家行业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诟病 。
在一些地方 , 搬家行业到底属于家政业还是交通运输业都不明确 , 定性不明确就导致主管部门不明确 , 出事了一报警 , 警察说我们不管 , 你这是经济纠纷 , 找工商局 , 工商局也不管 , 说你这是合同欺诈 , 找法院起诉去 , 还有更离谱的 , 说这属于电子商务啊 , 你找工信部去 。

推来推去 , 搬家尤其是网络平台上的搬家服务就成了一个三不管的灰色地带 , 有些搬家公司甚至底气十足地对消费者说:你报警啊 , 找警察我们也不怕!
这些年来 , 也有一些城市管理者针对搬家行业发起过一些专项行动 。
比如在天价搬家屡上热搜的2020年 ,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也曾发出“搬家行业经营者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 告诫书要求 , 要在官方网站醒目公示收费标准 , 细化服务收费项目 , 消费者电话咨询时 , 事先告知收费标准以及可能产生费用的重要信息且双方确认 , 避免价格纠纷 。

去年3月10日 , 针对网络平台本地搬家服务出现的明码标价不规范等问题 , 合肥市市场监管局约谈了数字同城网络交易平台 , 要求其进一步加强监管 严格落实主体审核和信息公示等基本义务;完善平台内经营者退出机制;积极开展法律政策宣传 , 加强价格违法行为自查自纠;督促搬家服务信息发布人改正价格违法行为 。

济南市商务局牵头成立了济南市搬家行业协会 , 针对坐地起价、态度蛮横等搬家乱象 , 协会分别从市民搬家须知、服务流程、服务人员基本素养、指导性收费标准及保险方案等方面对会员单位提出了要求 , 并现场对符合要求的32家正规搬家企业颁发了“诚信服务单位”的牌匾 , 而这些诚信企业就是官方认证的搬家市场的“正规军” 。

虽然各地方政府也努力了 , 也分头治理了 , 但是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整个行业的乌烟瘴气 , 在投诉平台 , 有关搬家货运中价格服务争议、货物损毁、行程安全、坐地起价等投诉仍然十分频繁 。
网约货运平台这种集“互联网+客运+物流”于一体的新模式 , 已经超出了传统物流行业或客运行业的法律规制范围 , 网约搬家行业迫切需要增设相关立法 , 解决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 , 将其纳入法律调整范围 , 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

直至今日 , 在上海这种国际化大都市还能出现坐地起价坑老头的事儿 , 可见 , 这行业确实到了不管不行的程度了 。
令人欣慰的是 , 今年3月24日 ,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对外发布了《搬家货运服务平台企业安全运营规范》团体标准 。
该标准是我国搬家行业首个安全运营标准 , 能够预防以及处置搬家货运服务平台运营服务过程的一些安全事件 , 借助技术手段和监测设备 , 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安全风险和隐患管控 , 从而保障线上线下服务的安全和品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