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超级大国现在还搞不载人绕月,到底图个啥?】绕月和登月 , 尤其是载人登月 , 在技术上差距是很大的 。 因为载人绕月是发射一个载人的飞船 , 到达月球附近后减速 , 环绕月球飞上几圈然后再加速脱离 , 返回地球 。 飞船上的人员最多只能通过飞船的舷窗近距离的观察月球 , 但实际上却是到而不达 。 但是载人登月 , 哪怕是最简单的每次行动只在月球表面停留几个小时 , 最多十几个小时 , 那么就需要有一个登月体脱离主飞船 , 逐步减速到月球表面平安降落;人员出来活动 , 安放仪器采集样品 , 最后再连人带物一起返回降落体;降落体的上升段部分再进行火箭开机 , 最终上升轨道与半空中待命的主飞船对接;人员和样品全部进入主飞船后 , 主飞船再升轨加速 , 最终脱离月球引力返回地球 。 然后是速度比绕地飞船更快、再入气动摩擦更猛烈的 ,
黑障穿越大气层 , 直到降落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过程 。 其实月球表面无人取样返回 , 也需要基本重复以上几个步骤 。 从技术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的增加量来看 , 如果说简单的载人绕月是1 , 那么载人登月短期再安全返回就是10 。 如果再近一步 , 同步实现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可长时间驻留 , 并且直接利用月球上的水分和固态物质的长期有人站点 。 那么复杂程度可以到达30以上 。 可见载人绕月和载人登月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 外在最明显的 , 是两种飞船的组成和体量也有很大不同 。 虽然两者可以共用环绕月球飞行的主载人舱和服务舱 。 服务舱主要为保持脱离月球引力的能量;其实就是一个上面级的体量较大的助推火箭 。 单纯的绕月载人飞船完全不考虑携带登月舱 , 因此两者在月球附近轨道的实际质量几乎相差一半 。
载人绕月舱外加服务舱 , 到达月球附近轨道 , 最终准备返回时 , 只需要20吨到25吨的剩余质量就足够了 。 也就是相当于近地空间站一个主要舱段的体量即可 。 但是如果要载人登月 , 哪怕是只在月球表面停留几个小时 , 那么首次到达月球附近轨道时的剩余质量至少要有45吨上下 , 否则很难有足够安全的燃料余量可确保安全返回地球 。 实际上如果要求再降低一点 , 也就是载人绕月期间不是在月球附近频繁变轨 , 而是简单转几圈很快就回来 , 那么绕月载人飞船加服务舱还可以大幅度压缩总体质量 , 最低下限15吨就差不多 。 也就是不到2艘神舟载人飞船加起来的总质量 。 大大压缩绕月飞船的总重 , 是为了同步压缩这类体系从地面起飞的原始自重 。 比如发射一个25吨级的 , 可以同时载5人绕月再返回的飞船 ,
那么从地面起飞时的大火箭加飞船的全重 , 至少需要2000吨级 。 已经属于巨型火箭 。 而如果发射简化版的绕月飞船 , 只需要一次性载2人绕月 , 飞船在月球轨道附近的全重压缩到15吨上下 , 那么从地面起飞时的火箭加飞船的全重只需要1000多吨就够了 。 并不需要专门研发巨型火箭 , 只需要在现有的CZ5型成熟大火箭的基础上加长加大助推器即可 。 也就是说原则上来讲 , 现在通过加大CZ5系列的推力再加上已经测试过的新飞船 , 就有载人绕月的能力 。 只是这种做法除了一个技术和宣传上的噱头之外 , 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 因此现在的工程重点是先完善自家的大型地球空间站 。 如果真要搞载人登月 , 那么就至少要一次性实现在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的长期驻留;而不是简单的到而不达 , 甚至是仅仅几个小时的 ,
月面上的到此一游 。 相反 , 超级大国现在却在心急火燎地进行25吨级飞船的不载人绕月 。 就算其内部对此也是质疑声此起彼伏 。 毕竟按道理来讲 , 超级大国在50多年前 , 就已经有所谓的至少6次载人登月并且安全返回;而现在却又搞最基本的载人绕月 , 又有多大的意义?况且目前整个火箭系统的可靠程度极低;基本等于是把过去航天飞机用了多年的成熟助推模式换一下有效载荷的位置 , 就延迟10多年都搞不定 。 而且每发射一次 , 都需要六七十亿刀的成本 。 这不是纯粹花费大价钱自找超级风险吗?说到底 , 都怨一个叫长耳朵在后面追得太急 , 让超级大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争什么!在技术和工程上如此脆弱的系统 , 万一出现闪失 , 岂不是公开露脸瞬间变成了露P股?
推荐阅读
- 登月确有难度:年初6家探测器立志登月,如今已有3家确认推迟
- 10个奇怪的科学家,想法天马行空,但他们的想法可能改变世界
- 阿尔忒弥斯1号延迟发射,NASA公开宣称将开启新“太空竞赛”
- NASA再次追加五份宇航员合同,SpaceX在西方载人航天市场已无敌手
- 美国重返月球困难重重,中国月球梦想是啥?2030年不只要载人登月
- 美国送的月岩被证实是假的!荷兰网友:这玩笑开得太大了
- 地球上一个70公斤的人,到了火星上还剩多少重量?
- 当人不慎跌入钢水中,会怎么样?能感觉到疼吗?科学解释其中原理
-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古人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观点暗合,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