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云南昭通:乐居坝子风光美( 二 )




城市里面很多人可能只见过玉米是青色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 并没有见过玉米成熟时候的外貌 。

成熟的玉米须会变成褐色 , 我们小的时候学大人曾经用作业本将玉米须卷成纸烟 , 像模像样地抽 , 那味道是非常呛人的 。 上中学的时候 , 每年国庆节都是玉米采收的日子 , 在家剥玉米壳 , 把玉米编成一辫一辫的挂起来是每个国庆节的固定功课 , 因此记忆很深刻 。 云南人称玉米为“苞谷” , 大米不够食用的人家往往会食用用玉米面 , 玉米面太干不好下咽会掺一定的米饭 , 这种主食被称作——两掺饭 , 用来炒蛋炒饭味道简直是一绝 。

时移事易 , 过去荞疙瘩饭和玉米面饭是穷苦人家吃的 , 如今却成了为肥胖所困扰的当代人追捧的健康食品 。

乐居坝子也是昭通苹果的重要产区 , 这里物产丰饶 , 凡是我能够想到的温带水果似乎都能种得出来 。

田间地头时不时会看到一种褐色个头比较大的梨 , 这种梨被当地人称为“尿(读sui一声)罐梨” , 农村人起名字就是那么实在 , 这个名字表示这种梨的个头和尿罐一样大 。 此外管理还非常省心 , 几乎不用怎么管理就能长得又大又好 。
【昭通|云南昭通:乐居坝子风光美】
这种梨的皮比较厚 , 果肉比较硬 , 不是很多汁 。

故乡是很美的 , 如今一栋栋别墅掩映在绿荫之间 , 一圈走下来 , 忽然想起那句词:萧瑟秋风今又是 , 换了人间 。

远处几棵大树生长在一起 , 远远看去 , 像一个树球 。

那条我们小时候常去摸鱼的小河如今河堤变成了水泥的 , 河水川流不息 , 只是当年一起摸鱼的人已经不知道去到哪里了 。




有的人家盖起了别墅 , 却没有钱装修 , 但是不急 , 慢慢挣慢慢装修 。 乡村水泥路旁种着美丽的花 , 和小葱相得益彰 。

这种叫做“鸡冠花”的花在我们这儿比较普遍 , 我们小时候将花瓣撕开来贴在脑门上 , 装成雄鸡的样子 。

不知道是玫瑰还是蔷薇的花开得很好 , 成为妆点乡村的一抹亮色 。

这条河被当地人称为“大堰沟” , 是渔洞水库的配套水利工程 , 算得上是我们这儿的大河了 。 水流比较清澈 , 却有人不慎跌入身亡 。

堰沟的岸上长着再平凡不过的喇叭花 , 这种花儿是如此的平凡 , 平凡得引不起人的注意 。

可是在如今的我看来 , 仿佛和分别多年的故人重逢 , 充满了亲切 , 仔细端详 , 发现了多年以前未曾察知的美 。 是的 , 我离开故乡有些年头了 。

年深日久 , 水泥河堤上也长出植物来且颇为繁茂 。

这个时候 , 远处飘起一缕炊烟 。 炊烟 , 一个多么遥远而浪漫的词汇 , 我已经整整十年没有生火做过饭了 。 生火可是一门学问 , 小时候经常被生火时的烟呛得流眼泪 , 这可是有窍门的 , 柴火一定要中空 , 给火焰的燃烧供给足够多的氧气 , 这样火才能够烧得旺 , 理论虽然这样讲 , 可实际操作却是很难的 。


习惯了用电的现代人 , 一旦面临能源短缺 , 电力无法正常供应这类情况的时候 , 究竟有几个人能够自己生火做饭并喂饱自己呢?

天空倒映在水中 , 临空照影 , 不知名的野花有别样的美 。

有一户人家很有意思 , 他家的地在河的对岸 , 为了方便管理 , 干脆自己在河上搭了一座钢架桥 , 钢架桥上还种上了葡萄 。




云南的云是让沈从文念念不忘并专门写文章怀念的 , 我也爱云南的云 , 可能跟一句电影台词有关吧:你看那天边的云就跟世上的人一样 , 散了又聚 , 聚了又散 。




散步途中 , 一个老乡用三轮车拉了一车水草 , 我不知道这种水草叫什么名字 , 但似乎可以用来喂牲口 。


远处的天空可以看见月亮 , 白云飘带点缀着天空 。


远山黑沉 , 像匍匐着的巨兽 , 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熟悉的味道 。



稻穗低着头 , 是不是因为谦卑我就不知道了 。 如今故乡的风景发生很大的改变 , 我记得小时候到处都是稻田 , 没有种那么多玉米 , 那个时候可以看见风一波一波地在稻田上流淌 , 少年的心事也跟着飘向远方 。



如今的我 , 从远方归来 , 年少时的心事 , 都散在了风中 。


这个季节 , 花开得不赖 , 苹果也开始红了 。 实际上 , 近年来大受追捧的红露已经卖完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