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泰山南江北最长、最大古驿道石板桥,飞流奔腾,带家人观光胜境

大汶口|泰山南江北最长、最大古驿道石板桥,飞流奔腾,带家人观光胜境

文章图片

大汶口|泰山南江北最长、最大古驿道石板桥,飞流奔腾,带家人观光胜境

文章图片

大汶口|泰山南江北最长、最大古驿道石板桥,飞流奔腾,带家人观光胜境

文章图片

大汶口|泰山南江北最长、最大古驿道石板桥,飞流奔腾,带家人观光胜境

文章图片

大汶口|泰山南江北最长、最大古驿道石板桥,飞流奔腾,带家人观光胜境

文章图片


在泰安市南大门 , 距泰山南40公里处的岱岳区大汶口镇 , 有一座石板桥 , 始建于明隆庆年间 , 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 据史料记载 , 在公元前9世纪 , 此处就有建桥历史 , 最初是用木板搭建 , 到唐朝时改为石板桥 。 至明朝永乐年间 , 国势强盛 , 此处成为贯穿南北的重要驿道 。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 , 各地商贾云集大汶口 , 原石桥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量需求 , 致隆庆年间重建石桥 , 故曰“明石桥” 。 清雍正八年被大水冲毁 , 粥店石匠姜桂松“捐资昌修” , 世人尊其高尚品格 , 称此桥为“姜公桥” 。
【大汶口|泰山南江北最长、最大古驿道石板桥,飞流奔腾,带家人观光胜境】
明石桥远景
明石桥北起大汶口镇南门街南首 , 南至宁阳县磁窑镇茶棚村北头 , 横跨大汶河 , 整体呈“S”型 , 为漫水桥 , 没有桥栏 。 全长554米 , 其中主桥长298米 , 北引桥长42.3米 , 南引桥长213.72米 , 桥面宽3.3米 , 距水面约1米 。 该桥巧借地形、水势 , 因地制宜 , 将桥分为南北两段 。 桥中间为一巨型山岩 , 作为南北两桥的衔接点 , 只有一孔 , 又称哑巴桥 。 全桥计有65孔 , 每个孔由5块巨型条石并列铺就 , 条石间均用榫铁件连接 , 十分牢固 。

明石桥北起大汶口镇南门街南首 , 南至宁阳县磁窑镇茶棚村北头
沿石板铺砌的光滑平整的南门街古巷南行 , 在尽头处的右侧 , 立有一石碑 , 系当地政府于2003年7月立碑 , 碑文为《重修大汶河明石桥记》 , 详细记述了该桥跌宕起伏的建造历程 。 在石碑的前面就是明石桥的北入口-门楼 , 高约10米左右 , 宽约2米 , 充满明清古建筑风情 。 登上门楼左侧的石墙俯瞰明石桥 , 初秋之际 , 飞流奔腾 , 绿波荡漾 , 在古巷的映衬下 , 顿显盎然秋意 , 正应了宋朝诗人吴文英《解蹀躞·醉云又兼醒雨》中“情共天涯秋黯 , 朱桥锁深巷”的略具惆怅的意境 。

碑文为《重修大汶河明石桥记》

门楼左侧的石墙
穿过门楼 , 眼前豁然开朗 , 只见宽阔的汶河水面上 , 一石桥横亘南北 , 蜿蜒匍匐 。 门楼的下方左侧岸北边有一黑色石碑 , 茕茕孑立 , 上书“大汶口古石桥”六个大字 , 尽显沧桑 。 两岸树木葱郁 , 杨柳依依 , 河中间浅滩上几簇干枯的水草提示着人们秋日的来临 。 沿石铺路向南一路下行 , 踏上桥面的瞬间 , 仿佛穿越到遥远的前朝 , 但见古拙质朴的桥面 , 历经数百年已被踩踏的光滑平整 , 石板上横七竖八的铁榫深入其里 , 牢牢地把石板聚在一起 。

门楼的下方左侧岸北边有一黑色石碑 , 茕茕孑立 , 上书“大汶口古石桥”六个大字
桥下湍急奔腾的河水争先恐后地叫喊着、拥挤着冲过桥洞 , 像是白龙过隙 , 吐着白沫 , 巨大的涛浪与桥基的撞击声、河水穿过桥洞的喧嚣声混合起来 , 发出雷鸣般巨响 , 传出数百米之遥 。 在北引桥中央东侧桥基处 , 置有两个巨大的龙头守护者石桥 , 只见二龙四目圆睁 , 引颈怒喝 , 气势如虹 , 注视着东方滚滚而来的滔滔河水 , 不容侵犯 。

桥下湍急奔腾的河水争先恐后地叫喊着、拥挤着冲过桥洞 , 像是白龙过隙 , 吐着白沫

二龙四目圆睁 , 引颈怒喝 , 气势如虹
桥面上不时有游客穿梭、漫步 , 或两个一群 , 或三个一伙 。 有的是情侣两人 , 有的是一家三口 , 也有的是朋友结伴而行 。 他们或坐在桥中间的岩石上光脚戏水 , 或领着孩子散步 , 或在岸边支起遮阳伞 , 架起鱼竿静心垂钓 , 甚至有的游客已按耐不住酷热的烦扰 , 迫不及待地奔入河内洗起了凉水澡 。 微风过处 ,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腥气 , 河水撞击桥基溅起的浪花形成薄薄的水雾随风飘散 , 洒在游客的脸上、身上 , 一阵阵清凉沁人心脾 , 正所谓“岸南岸北往来渡 , 带雨带烟深浅枝 。 ”此情此景 , 恰如其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