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水果遭遇“中秋劫”,收购商举起价格屠刀( 二 )


零售价格依然是所有梨果中目前最高的那一个了 。
产地价格的“腰斩” , 对秋月梨零售端的价格几乎没有影响 。

再如红将军苹果 , 目前在不少超市中卖10元/斤的零售价格 , 花牛苹果也都卖到了8元/斤的零售价格 。
产地价格已经开始往下滑 , 但零售端价格好像与原产地脱节了 。
产地的中秋节水果变成了“中秋劫” , 而零售端的中秋节水果中秋节效应不减 , 还在高高在上 , 过着“中秋节” 。
问题到底在哪呢?
显而易见 , 这把“价格屠刀”是夹在中间的水果收购商举起来的 。
收购商为什么要举起价格屠刀 , 砍向中秋节水果呢?

一是零售端价格抬得太高了 , 空有价格但是流通量太少 。
像花牛苹果在零售端卖到8元/斤 , 早熟红富士苹果在零售端卖到10元/斤 , 这样的价格昂贵吗?
恐怕就是种水果的果农都会觉得价格有点太高了吧?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导致消费者购买的水果数量变少 。
以前按斤吃苹果 , 现在只能按个吃 。
零售端进货也不会大批量地进货了 , 只会少量地进货 。 以前通过薄利多销来获取利润 , 如今要通过卖较高的价格来获取利润 。 对零售端来说 , 不管是卖一个挣10块钱 , 还是卖10个每一个挣1块钱 , 总利润是一样的 , 怎么好卖怎么卖 。
但对收购商来说 , 零售端价格高了 , 但进货少了 , 收购商只能也少进货 , 进得少了 , 收购价格自然就容易被压下去 。

二是前期的价格冲高 , 让不少果农过于自信了 。
前期价格冲高的时候 , 不少果农都攥着手里的货不卖 , 像早熟红富士苹果 , 有的收购商出价到了5元/斤 , 一些果农也在犹豫 , 都想等等看看后边的行情再卖 , 都希望在临近中秋的前一周 , 卖上一个更好价格 。
不料 , 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
结果 , 大量果品堆积到了中秋节前一周 。 眼看中秋节要来了 , 大家又着急抛售 , 从而造成了价格上的崩盘 。
收购商原本就在减少收购量 , 货源又突然充足起来 , 价格肯定会往下狠砍 。

三是早采问题严重 , 消费者给差评
收购商收来的水果最终还是要通过零售商卖给消费者 。
但赶在中秋节上市的水果历来都有一个问题 , 那就是很容易发生“早采”现象——为了赶中秋节而过早采摘 。
这个现象在今年的早熟红富士苹果、秋月梨、柚子、花牛苹果、猕猴桃等水果上 , 都有发生 。
早采果可能外观非常好看 , 但口感非常差 , 一般能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去 , 但当消费者真正吃了以后 , 往往会忍不住“吐槽” , 给个差评 。
这种得不到好评的早采水果 , 只能是一锤子买卖 。
长此以往 , 必然会被消费者抛弃 。
而今年第一批中秋档水果上市销售后 , 不少都是由于早采问题严重 , 卖完了以后得到的消费者的差评 。
以至于很多大的电商平台、一些有品牌的大型商超 , 采购中秋节水果货源时 , 都相对比较谨慎小心 。
毕竟 , 人家卖水果直接面向消费者 , 是一个长久买卖 , 不能因为一个早采果而坏了口碑 。

零售端因为早采问题采购更谨慎 , 必然导致中间收购商也只能“择优录取” , “少量精品”的收购一些成熟度较高的优质果 。
这又让产地中秋档水果吃了亏 , 挨了价格屠刀 。
“中秋劫”后 , 价格会大涨吗?“中秋劫”后 , 价格大涨的几率也不大 。
中秋节消费完 , 会有一段水果“消费冷静期” , 市场对高档水果的需求量也不会更大 。
中秋水果遭遇的“中秋劫”对中秋水果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浅层次的“劫” 。
当下水果行业真正的“大劫”是零售端与产地端价格的脱节 , 从而导致零售端水果价格居高不下 , 高昂的价格让水果的消费量和产量难以达到平衡 。
如何渡过这一个“大劫”?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