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市一哥”走向破产,“元凶”竟是海底捞?


中国“超市一哥”走向破产,“元凶”竟是海底捞?


文章图片


中国“超市一哥”走向破产,“元凶”竟是海底捞?


文章图片


中国“超市一哥”走向破产,“元凶”竟是海底捞?



热爱学习 , “超市一哥”走向破产?我有个爱好 , 平日里爱逛逛菜市场和超市 。

但大家有留意的话 , 这几年可以发现家周围的门店更新迭代是越来越快了 。
比如我附近的超市先是从家乐福变成沃尔玛 , 接着变成华润、百佳 , 而后是联华 , 最后是永辉 , 最新的消息是老板贴出了二楼招租的广告……
这里说说存活时间最短的中国“超市一哥”——永辉 。
就个人主观来说 , 刚开店那会儿的蔬菜水果性价比都很高 , 103元两斤的“猪肉刺客”不存在的 。
【中国“超市一哥”走向破产,“元凶”竟是海底捞?】
但慢慢地一切都变味了 , 商品质量越来越不行 , 优势新鲜蔬菜不多(上午还好点 , 下午基本没戏) , 结账时还时不时标高价的特价商品 , 退货还得跑到服务台 。

当然啦 , 一哥关店原因不止一个 。
有网购 , 有生鲜配送 , 有毅情 , 还有大环境影响之下多数老百姓变得抠抠搜搜 , 加上昂贵的租金 , 仅靠早上一群大爷大妈抢特价菜实在是难以支撑起业绩 。。
深扒发现 , 根本原因在于一哥热衷于“学习”别人 。

比如说从卖火锅的张老板那里学来了合作人制度和彩食鲜(一哥的生鲜中央工厂 , 专注B2B业务);
从生鲜配送里顿悟要做“永辉mini” , 甚至扬言一年要开店1000家 , 成功亏掉13个小目标;

从中产超市山姆学了点皮毛搞了个“仓储店” , 看似创新 , 实则是既不精准也没有优势的批发中心 。

说实在的 , 一哥身价缩水了840家以及三年关店近400家 , 大概率原因还是在于自身 。
什么都学习别人 , 最可怕的是还学习了互联网那一招“大势扩张” , 最终成了四不像 , 不被拖垮才怪 。

是什么 , 决定了消费的下半场?有一说一 , “超市一哥”算是“不让中间商赚差价”的典范 , 最大的优势在于高性价比 。
先是对各类生鲜蔬果原产地进行注资合作 , 一下子就搞掉45%的差价 , 而后又花重金搞物流中心降低运输成本 。

2015年10月 , 搞定朗园股份(水果);

2017年3月 , 搞定星原农牧(猪肉);
2017年10月 , 搞定上蔬集团(蔬菜);
2018年3月 , 搞定国联水产(虾);
2018年6月 , 搞定湘村高科(黑猪)
……
可惜在面临竞争之际 , 盲目选择战略 , 一步错 , 步步错 。
究竟“超市一哥”后续该如何自救 , 咱们尚未得知 。 但这也无疑给其它消费品牌 , 敲响了警钟 。
如今不少消费公司已经处于成熟期 , 在面临行业天花板之际 , 未来最大的两大难题是:

一要走得稳扎稳打 , 二是要找准第二业绩增长线 。
比如说咱们的老熟人董小姐和方老板 , 一个7年死磕造手机 , 一个搞多元化一般般 , 第二业绩增长线倒腾至今还没有起来 。
反而“VIE+CDR”龙头九号公司 , 虽然早期靠着雷布斯的生态链打基础 , 但还是选择技术和自主品牌作为着重点 , 于是买下平衡车鼻祖Segway , 并利用其多项专利和海外经销体系、品牌国际影响力 , 成功“出海” 。



只要有一项“核心技术” , 大胆走出去拓宽业务范围 , 外面就是星辰大海 。
再者就是卖牛奶的潘老板 , 上半年的“成绩单”除了主营业务做得好之外 , 第二、第三业务也都搞得有声有色 。
奶粉及奶制品营收同比增长了近60%;
矿泉水 , 奶酪食品这些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
国际化业务同比去年同期增长58% 。
所以说爱折腾不是问题 , 问题是方向要对 , 不要想着什么火就去凑热闹 。
同时消费者也很简单 , 品牌方多一点真诚 , 多一点高性价比 , 满足到用户需求 , 用户自然就会买单了 。
用户发表的资料、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 不代表持GU帮立场 , 不构成任何投Z建议 , 据此操作 , 风险自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