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 , 短时间内较高频率的超新星爆发 , 可以在银心产生类似气泡的结构 。 这不仅可以解释观测到的射电泡、X射线烟囱状结构 , 很可能也可以解释非热纤维状结构的起源 。 这一工作对于银心更大尺度的费米泡和eROSITA泡的起源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 可以帮助理解银河系的喷流与反馈 , 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河外星系的类似过程 。
此论文近期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 , 论文第一作者为张孟飞博士 。 论文合作者包括李志远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ark Morris教授 。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宇宙学数值模拟数据库(NBSDC-CSD)项目的支持 , 研究所用的磁流体数值模拟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设备“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高性能计算平台”上历经数月完成 。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bf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