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发现没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运行,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银河系早期的秩序
太阳系平衡的历史追溯
要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必须回到过去 。
显示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从内到外):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图片来源:盖蒂图片社 , 科学图库/马克?加利克)
如果你曾经观察过太阳系的模型 , 你可能会注意到太阳、行星、卫星和小行星大致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 但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必须追溯到太阳系诞生之初 , 大约45亿年前 。
夏威夷大学玛诺阿主校校区的天文学家纳德?哈希普尔告诉生命科学网 , 那时的太阳系只是一个巨大的、旋转的尘埃和气体云 。 这片巨大的云的直径为12000天文单位( AU);1 AU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 , 约为9300万英里(1.5亿公里) 。 哈希普尔说 , 这团云变得如此之大 , 以至于尽管它充满了灰尘和气体分子 , 但云本身开始在自己的质量下坍缩 。
随着旋转的尘埃和气体云开始坍塌 , 它也逐渐变平 。 想象一下 , 一个披萨师傅把一块旋转的面团抛向空中 。 面团一边旋转一边膨胀 , 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平 。 这就是发生在早期的太阳系 。
与此同时 , 在这个不断扁平化的云团中心 , 所有的气体分子都被挤压在一起 , 它们被加热了 , 哈希普尔说 。 在巨大的热量和压力下 , 氢原子和氦原子(打开了新标签)融合并启动了一场长达数十亿年的核反应 , 形成了一颗新生恒星:太阳 。 在接下来的5000万年里 , 太阳继续生长 , 从周围聚集气体和灰尘 , 发出强烈的热量和辐射波 。 慢慢地 , 日增月长的太阳清除了周围一片片广袤的空间 。
随着太阳日益增长 , 云团继续坍缩 , 形成了“一个围绕恒星的气状圆盘 , 它变得越来越平 , 并以太阳为中心不断膨胀 , ”哈希普尔说 。
最终 , 星云变成了一个扁平的结构 , 被称为原行星盘 , 围绕着年轻的恒星运行 。 哈希普尔说 , 这个圆盘横跨数百个天文单位 , 厚度只有这个距离的十分之一 。
此后的数千万年里 , 原行星盘中的尘埃粒子缓慢地旋转着 , 偶尔出现相互碰撞 , 甚至 , 粒子粘在一起 。 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 , 这些颗粒变成了直径达毫米的颗粒 , 这些颗又变成了厘米长的鹅卵石 , 而这些鹅卵石继续碰撞并粘在一起 。
最终 , 原行星盘中的大部分物质粘在一起 , 形成了巨大的物体 。 其中一些天体变得如此之大 , 在重力影响下形成球形行星、矮行星和卫星 。 其他物体的形状则不十分规则 , 比如小行星、彗星和一些小卫星 。
尽管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 , 但大致停留在同一平面上 , 这里是它们的发源地 。 即使在今天 ,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其他天体运行依然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 。
相关知识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块的引力坍缩 。 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 , 形成了太阳 , 其余部分摊平并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盘 , 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 这被称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 , 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拉普拉斯侯爵皮耶-西蒙提出 。
其随后的发展与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 。 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临 , 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 , 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进一步完善化 。 从形成开始至今 , 太阳系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 。 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与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 , 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 , 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 。
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 , 并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 。 行星的位置经常迁移 , 某些行星间已经彼此易位[1
推荐阅读
- 新月的故乡起源是什么?
- 周期2.2亿年,地球穿越银河系的证据,在地球内部被发现了
- 如果人类不是宇宙中唯一文明,为什么迄今都没发现外星人的踪迹?
- 距离这么近太阳都没有吃掉水星,天体为什么要绕圈?这是一种平衡
- 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恒星太阳也在自转吗?
- SpaceX星链卫星排成一列,震呆日本,然而很多人却说不如中国
- 太空经济的核心组成——卫星产业分类:通信、导航、遥感
- 今年北半球出现罕见高温,为何科学家说,这是未来最凉爽的夏天?
- 美丽的土星光环,是1.6亿年前太阳系内一宗“血案”的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