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50%( 二 )


团队随机在三份稿件中挑选一份分配给他们进行审稿 。 三份稿件分别为:第一份只署名Smith;第二份只署名Inoua;第三份匿名 。
团队还告知审稿人 , 他们的评审将是一项实验的一部分 , 该实验会邀请多个同行评审 , 而非通常的2~3个 。 但团队没有透露研究的总体计划 , 以免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
实验结果显示 , Inoua署名的版本 , 只有9.9%的审稿人推荐接收该版本(建议轻微修改或完全接收) 。 而Smith署名的版本获得了审稿人的最高评价 , 他们称赞文章包含了新的信息和有数据支持的研究结论 , 被接收率高达59% 。
这项研究样本量巨大 , 而且具有随机性 , 得到的测试结果也更具说服力 。 未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诚信与同行评议》主编Mario Mali?ki说 , “能招募到这么多研究人员参与评审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 这是我们见过的关于论文发表偏见的最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 。 ”
研究结果于9月9日发表在预印本平台SSRN上 。 一位团队成员对实验结果表示担忧 , 他在国际同行评议和科学出版物大会上说 , “这项研究结果令人很不安 。 ”
因斯布鲁克大学Christian K?nig-Kersting博士则表示 , “相同的工作不应当因作者的不同而受到差别对待 , 因为这会使得年轻和不知名的研究人员很难在学术中迈出第一步 。 ”
无名之辈的出路在哪?
除了名气大小以外 , 审稿人的“偏见”可能还来自于种族或地理出身的不同 。

在K?nig-Kersting看来 , 之所以有更多的审稿人选择了Smith那篇文章 , 可能还因为Smith这个名字听起来像美国人 , 也是白种人;而Inoua来自非洲的尼日尔 , 皮肤黝黑 。
发论文看作者“出身”的风气不加以制止 , 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
“光环”积累越多的“大咖” , 可能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占据期刊的大量刊发资源 , 让那些无声望和地位的作者更难有所作为 , 也更加默默无闻 。 这无疑会打击年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对科研的兴趣 。
实际上 , 有些人很早就掌握了“抱专家大腿”这个“通关”密码 , 于是想方设法地与同行中的知名专家学者合作 , 也因此尝到了不少甜头 。
对科学可持续发展而言 , 这种投机取巧不可取 。 科研人员还是应该在学术过程中不断历练自己 , 经过精心“打磨”的科研成果一定会发光的 。 当然 , 前提是在公平公正的论文评审机制下 。
论文评审机制出现问题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 在评审过程中 , 编辑和审稿人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
那么 , 新手如何才能拥有出头之日呢?
研究出版偏见的研究人员提出 , 应当建立作者和审稿人身份都被隐藏的“双盲评审”制度 , 可能会减少“马太效应”的发生 。
但在K?nig-Kersting看来 , 这种策略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 因为审稿人通常可以从预印本或学术会议报告中找出作者 。
【Science: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50%】专家建议 , 还是应该在期刊审稿制度上下功夫 , 加强和完善“三审制”——即编辑初审、同行评审、主编终审 , 限制编辑的“生杀大权” , 要建立规范、公正的审稿体系 , 从看作者“出身”到重视学术内涵转变 , 真正做到“退稿”不“退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