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50%


Science: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50%


文章图片



论文被接收的过程往往充满曲折 , 甚至让人十分痛苦 , 这是许多科研人员都曾有过的经历 。 大家都在为如何提高论文被接收的概率而绞尽脑汁 。
9月13日 , Science的“科学内幕”专栏发表文章指出 , 提高接收率确有“套路”:有科学界的名人署名 , 更有助于论文的发表 。



这篇报道引述了一项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一篇论文的唯一作者是无名之辈 , 只有9.9%的评审人愿意接收;同样一篇论文 , 如果改成由诺贝尔奖得主署名后 , 被接收率竟飙升至59% 。
“富者愈富 , 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正在科学界上演!

论文发表的“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Robert Merton和Harriet Zuckerman在1968年创造的一个术语 , 用来描述地位高的研究人员往往不成比例地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 例如那些已经获得许多引用和资助的人 。
强者愈强、富者愈富 。 对这种优势积累效应的阐述 , 可以追溯到《圣经·马太福音》里的这样一句话:“因为凡有的 , 还要加给他 , 叫他有余 。 没有的 ,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这种现象也由此得名 。
论文发表 , 也是有“马太效应”的 。
一篇论文如果有知名的专家学者署名 , 相当于专家学者用自己的学术声誉为论文内容做了“背书” 。 这会让审稿人放心很多 。
毕竟 , 编辑和审稿人都不一定是某研究领域小圈子里的同行 , 未必能对一篇论文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等做出准确的判断 。 要完全弄清论文中各项内容的正确性是一个大工程 , 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 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
所以 , 在对论文研究领域没有绝对把握的前提下 , 编辑和审稿人也会有点“心虚” 。
于是 , 在学术界就有了一个常规操作:审稿人通常会用各种方法去“人肉”论文作者的履历 。
他们达成一个共识 , 越是有名气、论文越多、引用记录越高的作者 , 其文章内容越是靠谱 , 审稿过程中对这类作者会出现明显倾斜;而那些在网上查不到任何背景信息的科研人员 , 就很让人存疑 。
发表的论文越多 , 新作就越容易发表 , 成功的结果带来更多的成功 , 这种优势积累效应会让有科学成就和声望的作者拥有“光环” 。 他们成为最大赢家 , 不仅不愁发表论文 , 还会因为发表的论文数量、期刊级别获得更优厚的职位和待遇 , 从而拥有更好的科研条件 , 例如获得资金支持和终身教职等 。
这多少有点“劫贫济富”那味儿了!不幸的是 , 发论文看“出身”的怪象在科学界已十分普遍 。
对照研究:诺奖得主VS博士生
为了验证科学界的“马太效应” ,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金融学教授Jürgen Huber领导的团队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研究 , 并发现了地位“偏见”的有力证据 。

金融领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Finance(影响因子8.222)的编辑给3300多名潜在的审稿人发送了电子邮件 , 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审查一份投给该期刊的经济学研究文章 。
为了评估作者声望对论文评审意愿的影响 , 这篇文章设定了两位作者 , 都来自美国查普曼大学 , 但两位的学术地位和声望相差悬殊 。
一位作者叫Vernon Smith , 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去年在谷歌学者网站上拥有超过54000条引文 。 另一位作者叫Sabiou Inoua , 是Smith以前的博士生 , 去年只有42条引文 。
这些被潜在参与实验的审稿人收到了三种署名形式的文章:第一种只有Smith , 把他列为通讯作者;第二种只有Inoua;第三种则是匿名 。
这时候 , 作者的“光环效应”就显现出来了 。
Smith的突出地位和声望似乎影响了大家的反应 。 从反馈信息看出:在收到只有Smith署名文章的研究人员中 , 38.5%的人接受了评审邀请;在收到未署名文章的人群中 , 这一比例为30.7%;而收到的文章作者名字是Inoua的人群中 , 只有28.5%的人接受了评审邀请 。
由此也可看出 , 在论文评审环节 , 论文作者如果寂寂无名 , 那还不如匿名送审的结果 。
本月初 , 在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同行评议和科学出版物大会上 , 该团队报告说 , 最终有821名研究人员同意参与评审 。
为了避免在这项研究中出现偏见 , 该团队采取了进一步的实验 , 也就是把研究重点放在313名最初未收到有作者姓名的自愿审稿人身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