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从3月熬到了10月 , 沙漠植物进入休眠期 , 守井人也可以分批回家休息 。 老曹夫妇收拾起所有行李回了四川 。 家里人本以为守井的事就此翻篇 , 可没想到来年相关负责人的一个电话打来 , 两口子又动了心 。
“那时候我们年纪就不小了 , 要找到相对轻松又能赚钱的活儿不容易 。 ”回忆起自己“反悔”的事 , 马德芳自己也笑了 。 目前 , 守井人每月工资3000元 , 除去必要开销 , 老曹夫妇一年能存下5万余元 。 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 , 想自己挣够养老钱 , 这是大多数50岁以上的守井人到沙漠的初衷 。
“第一年都坚持下来了 , 第二年还怕什么 。 ”心一横 , 马德芳和老曹又一次坐上了前往沙漠公路的车 。
在004号水井房里值守的曹学全和马德芳夫妇 。 通讯员 马安妮 摄
这些树 , 现在都能藏人了
8月初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正是最炎热的时候 。 早上7点刚过 , 012号水井房的王亚斌就带着工具出了门 。 8公里的防护林带里 , 设置了若干个管道开关 , 王亚斌日常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植物生长情况 , 打开不同区域的开关 , 让井水通过遍布树林的黑色软管向苗木供水 。 在沙漠里 , 这些软管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 , 它们的正常运转是植物得以存活的关键 。
沙漠公路建设时 , 曾有人预言它终将被风沙所掩埋 。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 人们在公路两旁设置了防沙栅栏和草方格来截留沙尘 。 不过与这种被动的防护手段相比 , 想要更彻底地解决风沙问题 , 植树造林是更好的选择 。
王亚斌这天灌溉的是水井房东边大约两公里的树林 。 打开开关后 , 他开始沿着管道一路巡查 。 因为风沙天气多 , 一些分支管道出水口容易被沙子堵住 , 遇到这种情况王亚斌会提起管子“抖一抖” 。 如果发现管道破损或无法正常出水 , 则要及时上报 , 一般当天就有技术人员前来维修 。
这样巡查一趟 , 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 到了下午热度稍微减退的时候 , 王亚斌再把流程反过来走一遍:先巡查林子 , 然后关上管道阀门 。
除了浇水 , 守井人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给植物施肥 。 开春的4月、入夏前的6月和暑后的8月是集中施肥期 , 30多袋每袋100公斤的肥料在20多天时间里依次倒入水泵房里储存地下水的铁罐中 , 再通过管道运送到植物的根系 。 “至于哪棵树多吸收了些哪棵树少获得了些 , 就要看它们各自的造化了 。 ”到沙漠公路守井前 , 安国正种了多年庄稼 , 说起话来颇有几分农人的哲理 。
嘴里说着“植物要靠自己” , 安国正的手却没有闲下来 。 自从和妻子打定主意长期在水井房工作生活后 , 他就捡起了老本行 , 对树叶泛黄、生长缓慢的苗木逐一检查 , 寻找原因 。 缺水的补水 , 缺肥的给肥 。 等到第二年开春 , 010号水井房前后两公里处处都是绿色 。 用安国正的话来说:“庄稼能种好 , 养树也不在话下 。 ”
守井人的工作没有任务和目标考核 , 防护林长得好与坏也不影响他们的收入 。 不过在井上干了七八年 , 王亚斌从没听说过哪个同事因为不用心把苗木养坏了的 。 “我刚来的时候 , 这些树的高度只到我腰的位置 , 现在都能藏人了 。 ”王亚斌指着一片由梭梭、胡杨等耐旱植物构成的两三米高的林子 , 口吻中带着显而易见的骄傲 。
在沙漠里 , 防护林是守井人的工作对象和长期相处的伙伴 , 也是他们付出时间与精力后所得到成果的最直接体现 。
绿色总是能带来生机 。 随着梭梭树数量日益增多 , 寄生在其根部的名贵中药材野生肉苁蓉开始显身 。 每年4月 , 识货的守井人都能靠采集这种药材赚些“外快” 。
动物也出现了 。 到水井房的第二年夏天 , 宋雯在院子里遇见了一只狐狸 。 看她一动不动 , 狐狸还大胆地往前走了几步 。
后来好几年天气最热的时候 , 这只狐狸都会光顾水井房 , 宋雯总是给它摆上食物和水 , 她说沙漠里的生命 , 活得都不容易 。
守井人在沙漠中种树苗 。 受访者供图
“礼包”和视频
8月3日 , 是保障车给井上送物资的日子 。 从司机手中接过标有“012”数字的菜包 , 王亚斌来不及进屋 , 就在屋前的台阶上打开翻看起来 。
他先拿出两个西红柿 , 转头一看袋子里只剩下一个 , 于是又把手里的第二个西红柿放了回去 。 接着王亚斌从一捆芹菜里分出三根 , 再拿上两头蒜、两根黄瓜和两颗油麦菜 。 再然后他把剩下的一大半新鲜蔬菜原样装好 , 放在了保障车副驾驶的位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