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特稿165丨塔克拉玛干守井人

湖北省|特稿165丨塔克拉玛干守井人

文章图片

湖北省|特稿165丨塔克拉玛干守井人

文章图片

湖北省|特稿165丨塔克拉玛干守井人

【特稿165】
_原题:塔克拉玛干守井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马安妮
门外传来清晰的汽车发动机声音 , 曹学全和马德芳知道 , 每周一次送物资的生活保障车来了 。 过去半年 , 开车的司机是这对夫妻屈指可数能见到的几个人之一 。
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 , 曹学全和马德芳是轮台县至民丰县沙漠公路的养护工人 。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心 , 沙漠地下蕴藏着海量的油气资源 。 30多年来 ,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在这里发现了克拉2、迪那2、哈得、塔中等32个大中型油气田 , 年油气产量当量达3182余万吨 。 据评估 ,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总量约178亿吨 。
为方便油气运输 , 1995年9月 , 第一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通车 。 从公路修建之日起 , 为防止道路被风沙侵扰甚至掩埋的防护林带也开始同步建设 , 并且始终没有停止 。
为灌溉防护林 , 截至目前 , 沙漠公路沿途共打了109口水井 。 包括老曹夫妇在内的207个养护工人分散在443公里道路旁 , 日夜守护已长达436公里的“绿色屏障” 。 因为生活和工作的范围都以水井为圆心向外延伸 , 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 。
沙漠公路两侧 , 防护林已宽达70多米 , 水井房就坐落在茂密的树林中 。 受访者供图
这里到处是黄沙
2010年第一次上井 , 当时54岁的马德芳“来了就后悔了” 。
马德芳和丈夫曹学全老家在四川泸州农村 。 2009年老曹经人介绍到沙漠里当了守井人 , 一年后他把攒下的近万元工资交给马德芳 , 动员妻子一起去沙漠 。 毕竟 , 两个人就能挣两份钱 。
在火车上晃了50个小时抵达库尔勒市 , 再坐4小时大巴到要值守的水井房 , 马德芳觉得自己“上当了” 。
沙漠里的日子哪有老曹讲的那么好 。
水井房是围绕水井盖的房子 , 因为外墙统一刷成蓝色 , 也被称为“蓝房子” 。 老曹夫妇现在驻守的004号水井房大约60平方米 , 一间水泵房一间柴油机房 , 剩下一间就是夫妻俩的卧室兼厨房 。 屋里没有洗漱间 , 上厕所要去屋后防护林深处的简易便坑;洗澡更不用想 , 需要时只能把毛巾用水浸湿后擦拭身子 , 老曹把这叫作“擦澡” 。
在水井房居住 , 米、面、油、菜等物资都要靠保障车定时运送 。 这也就算了 , 刚开始马德芳最难忍受的是明明守着水井 , 生活用水却也要靠外界定量供应——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资源丰富 , 但含盐量很高 , 只能用来灌溉树木 , 就连洗衣服也洗不干净 。
按公司规定 , 一座两人值守的水井房一周供应三大桶水 , 大约500公斤 。 四川不缺水 , 活了半辈子的马德芳也从没用重量计算过用水量 。 上井的第一周她用水大手大脚 , 等老曹发现时 , 剩下的水差点没撑到下一次保障车来的时候 。
洗菜的水留着洗碗、洗脸的水接着洗脚 , 节约用水是每个初到水井房的人都要学习的一课 。
在沙漠里吃穿住 , 时间久一些总会习惯 。 相比起来 , 远离人群的孤独才最难适应 。 老曹说一起上井的第一年 , 妻子几乎天天和他吵 , “吵着要回家 , 说家里至少能有人讲讲话 。 ”老曹今年67岁了 , 头发虽已全白 , 人却很精神 , 说话时操着一口“川普” , 聊到兴头上还会无缝切换成纯正的方言 。
一天说不上几句话的感受 , 在010号水井房值守的安国正、宋雯夫妇也深有体会 。 2015年 , 夫妻俩从陕西老家到沙漠公路做了守井人 。 回忆起初到水井房的印象 , 宋雯说:“当时觉得在老家干农活再苦 , 也比不上在这里待着苦 。 ”
按照规划 , 每口水井要负责灌溉沙漠公路沿途4公里的防护林带 , 东西两侧相加共8公里 , 这也基本构成了守井人全部的活动空间 。 其实在沙漠里 , 空间的大与小几乎没什么区别 , 因为放眼望去 , 到处都是黄沙 。
安国正夫妇上井时 , 用来抽水的水泵还靠柴油机发电带动 , 整个白天水井房里都是机器工作的轰隆声 。 夫妻俩只有在早晚各一次外出巡查防护林时才能正经说会儿话 。 “也就是商量商量三餐要吃什么 。 ”安国正说 , 等回到水井房 , 两人就各忙各的 , 有什么必须要交流的 , 都得贴着耳朵喊对方才能听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