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灵动岛”的争议与启示:什么样的创新能打动用户?( 二 )


ColorOS产品经理朱海舟有谈到 , 苹果相当于把系统里原有的通知体系 , 卡片 , 弹窗控件的公共规范全部刷新重制这个成本并不低 , 而且还要给开发者足够的接口做适配 , 这可不是厂商想学就学的 , 因为安卓这边 , 厂商出的机器打孔刘海屏下折叠屏形状位置都有不同 , 很难用一套规范来完美适配所有机器 。
恰如有人说到 , 牛的不是灵动岛的设计 , 是苹果能让第三方软件开发商适配灵动岛的交互 , 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软硬件交互生态的闭环 。
本质上 , 借用《飞奔的物种》一书的观点来看 , 我们可以将这些厂商的“遮瑕方案”看做是“从原点发散 , 在可控范围内创造有价值的可能” , 这类似于蜜蜂去寻找食物 , 它们并不知道哪一个区域的食物最丰富 , 因此 , 派出侦察兵 , 以扇形向各个方向展开 , 飞往不同距离的地方 。
手机厂商都是以现有的痛点为基准 , 生成不同的选择 , 关键问题在于 , 从原点出发 , 探索的方向不同 , 程度不同 , 距离远近不同 , 给消费者带来的交互体验不同 。
在笔者看来 , 其他厂商的遮瑕设计或许给了苹果启发 , 苹果在此基础上有了更新的进一步的思考 , 在此基础上结合消费者兴趣与交互设计做更深入的探索 , 因此 , 有了灵动岛的设计 。
事实上 , 如果综上众多厂商有做了精心设计 , 并认为该设计是一个独创的亮点设计 , 完全在很早之前就申请专利 , 将其保护起来 , 一旦有其他厂商抄袭 , 都可以通过诉诸法律、对簿公堂来解决 。
但是从目前来看 , 也似乎并没有厂商在该设计层面申请了相关专利 , 并将其列为重点推广方向 。 反而是苹果对“灵动岛”的做了非常严密的保密与专利设计 。
比如说 , 苹果为了保密“灵动岛”只能在发布会上揭晓 , 商标的注册地选择在牙买加——原因是牙买加规定注册商标必须采用线下方式 , 且不会开放线上查询库 , 确保不会有人在发布会之前抢先泄密或提前申请专利保护 , 可见苹果对该功能的重视程度 。
罗永浩的点评 , 折射了锤子手机为何会失败关于灵动岛的设计 , 罗永浩也进行了一番点评 , 他表示 , 灵动岛的功能也是建立在苹果硬件太烂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 倒逼UI设计师不得已憋出来的邪招 , 果粉嗨得莫名其妙 。

罗永浩还表示安卓在屏幕上已经搞过小黑点前摄、升降式摄像头、屏下摄像头等更好的解决方案 , 没必要多此一举 。
罗永浩的思维局限 , 其实恰恰折射了锤子手机为何会失败 。
但罗永浩并不清楚的是 , iPhone 的 FaceTime 摄像头和传感器需要支持 Face ID 解锁以及 Center Stage 人物居中 , 对 FaceTime 摄像头的成像素质、传感器的 Face ID 安全性都有要求 , 屏下镜头 , 不一定能满足这一点 。
罗永浩也没看到灵动岛为何吸引用户——我们如果不好判定一项创新的好坏 , 那么首先应该从直觉出发来感受 。 而如果直觉上并不敏感 , 那么最好搞清楚为何用户会喜欢 。
创新要面向消费者需求 , 消费者需求有看得见的刚需与不可预知的趣味性需求 , 前者是基础需求 , 后者是升级的需求 。
这些年来 , 手机厂商一直在修修补补 , 包括苹果自身也一直在挤牙膏 , 推动芯片性能升级与影像升级 , 这些都是面向用户的刚需 , 这些升级有必要 , 也很重要 , 但不好玩——厂商们都在做 , 它依然是过去手机行业固有玩法的延续 。
而罗永浩所谈到的创新其实更多是聚焦于厂商们都在做的硬件层面的修改 , 更多属于大众想得到、看的见的维度上 。
但灵动岛的思路更多做了那些人们没有见过的创新——因为在消费者的普遍的期待中 , 苹果是会从硬件层面动刀 , 逐步缩小刘海 , 消费者没有预料到苹果会这么玩 。
我们知道 , 在一些笑话中 , 往往是有三个人的场景 , 第一个设置场景 , 与第二个人建立对话 , 第三个人来打破预测 , 产生幽默效果——笑点往往与人们的预测相违背 。
创新也同理 , 对于消费者来说 , 对于一件消费电子产品的创新 , 人们内心更期待没有见过的、好玩、有趣、新颖的东西 , 你如果过于注重常规体验的升级 , 那么消费者可能无法为之而兴奋 。
罗永浩所关注的小黑点前摄、升降式摄像头、屏下摄像头 , 本身是归于普通大众都能想到、也并不复杂的硬件创新 , 也不是一种软硬件的协同交互体验 。 这种创新是在大众认知范畴之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