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农贸市场里 , 我们检验物品是否短斤缺两 , 用公平秤 。 类似的 , 疫情期间 , 核酸标准物质也是这样一把校准核酸检测的‘尺子’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樊春海说 。
疫情期间 , 樊春海积极推动了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 与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合作 , 及时研制了两种新冠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GBW(E)091111以及GBW(E)091112) , 为核酸试剂盒提供计量溯源和质量控制依据 。
他介绍 , 2019年年底 ,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很多企业仓促上马新冠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 当时备受关注的问题就是——准不准?
“准不准有很多原因 , 其中之一就是:标准 , 有标准 , 才知道准不准 。 ”樊春海说 。
由此 , 才有了该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启动 。
【论文被引50000余次,樊春海院士:“跨界”带来“翅膀”!】当时 , 樊春海昔日的一名学生——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工作的刘刚博士来找他 。 樊春海回忆说:“他跟我说 , 我们是不是应该来做一个核酸的标准物质 , 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 , 鼓励他做 。 ”
樊春海出生于1974年 , 45岁时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在受访时 , 这位“70后”院士说 , 这个工作主要是自己的学生刘刚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 带着队伍在一线夜以继日奋斗了40多天才完成的 , 而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作为国家重大科学设施 , 积极做好了技术支撑等“后勤保障工作” 。
他回忆 , 该核酸标准物质当时紧急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初步统计 , 有1000多家研发企业使用了该标准物质 , “应该说 , 这为抗击疫情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 至少在其中一个环节上提供了一个把控标准 , 即让核酸检测试剂盒在出厂时是准的 。 ”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一路以来 , 樊春海也用自己的方式 , 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
樊春海说 , 昔日的导师一直鼓励自己做想做的事情 , 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 , 他更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 因此 , 他从2004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时 , 有意无意之间 , 也把这样一种宽松的培养方式传承下来 , “宽松的方式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 不一定适合于所有领域 , 但在基础研究领域 , 我觉得这种宽松的方式 , 能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 ”
除去繁忙的科研工作 , 樊春海还热心科普 。 疫情期间 , 他也加深了对科普的理解——重大事件时 , 专家进行科普时不能“信口开河” 。
他解释 , 专家的工作往往聚焦在某一领域 , 在某一领域专业 , 但同时也有知识的局限性 , 当被置于一个高度复杂的事件中时 , 有些过度“科普”会误导大众 。 比如 , 疫情刚开始时 , 普通口罩是否有用 , 引发争论 。 当时国外有些专家认为 , 普通口罩的孔径远大于新冠病毒的直径 , 不可能挡得住病毒 。 但后来的研究表明 , 其实病毒不是以单个颗粒存在的 , 飞沫中集合了很多病毒 , 其聚集体的直径远大于口罩孔径 , 所以普通口罩日常是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保护作用的 。
“因此 , 我觉得 , 在类似疫情这种紧急的情况下 , 特别需要专家多谨慎 , 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 , 就向公众传达不成熟的信息 。 ”他说 。
樊春海还是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 他带领团队基于核酸分子自组装、逻辑编程、材料复合、高时空分辨显微成像等技术 , 构建核酸分子机器与纳米机器人 , 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疗提供全新智能工具 。
他已在 Nature(《自然》)等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 , 被引用5万余次 , 近7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 他说自己是个“交叉学科研究者” , “我的很多论文是合作发表的 , 这跟我个人兴趣比较广泛 , 从事交叉领域有关 。 现在交叉学科兴起 , 团队之间的合作研究也多了 , 这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 ”
推荐阅读
- 比相对论还要伟大的物理定律!科学家直言宁愿没有发现它!
- 我国火箭研发科学家都承认美国人登月了,至今还有喷子不承认人家的优秀
- 8年前,“外星来客”突袭太平洋,美军方紧急打捞后,到底发现了什么?
- 任何人都可以在国际空间站上做实验,美国宇航局发布ISS研究公告
- 一个人类可能永远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细思极恐!
- 重磅消息!天问一号任务发布最新科研成果,火星上有海洋得到证实
- 只在需要处用光
- 科学家在科学中的形象是什么呢?
- 《宝可梦》炽焰咆哮虎这精灵,凭什么两个世代都是“宇宙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