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航天员大队隶属于总装备部 , 在当时又属于陆军的管辖范畴 , 杨利伟的军籍从空军少校转变成为了陆军少校 。
杨利伟在接到通知的时候 , 心里十分的激动 , 这意味着他有机会获得遨游于外太空的机会 , 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 尤其是在当时我国赶超欧美的关键时期 。
在1961年4月12日 ,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了地球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 美国紧随其后在同年5月5日也发射了首艘载人航天飞船 , 艾伦·谢泼德是美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
虽然其他国家也曾有宇航员上过太空 , 但是他们都不具备独立自主登上太空的能力 , 大部分都是借助其他国家来实现的 。
中国对比苏、美两国已经落后了几十年的时间 , 从白纸一张到与世界顶尖的水准比拟 , 这并非是纸上谈兵、空口白牙就能够实现的 。
杨利伟等14名航天员是载人航天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 他们的身上背负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担和全国人民的期盼 。
因此 , 为了更高的成功率 , 也为了他们的生命有更多的保障 , 基地对他们的训练和筛选极为苛刻 。
想成为航天员 , 首先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学习新的基础理论知识 。
十几门关于航天基础理论的课程、几十本“大部头”的教科书 , 可是他们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 , 更多的时间要留给操作和身体素质训练 。
这些知识有的还能和过去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相互联系 , 有的却是格外的晦涩难懂 。
天文、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原理、医学等等 , 一个个枯燥无味的公式、符号、数据都必须要牢牢地刻在脑子里 。
所有人都知道 , 哪怕是一点点的纰漏“上天”以后都可能会酿成大祸 , 在独自一人面对险境时 , 知识才是性命的保障 。
杨利伟和同学们为了追赶进度 , 恨不得学习到废寝忘食 , 宿舍的灯光经常会亮到后半夜才熄灭 。
而除了理论以外 , 航天员要做种类繁多的训练 , 不光是要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 有着优异的体能素质 , 他们还需要为了登上太空做相关的适应性训练 。
最终经过数年的系统化培养 , 杨利伟因为在航天员大队中名列前茅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 , 于2003年7月被神舟五号飞船专家组选入了三人首飞梯队 , 并且被列为了首席人选 。
此时的杨利伟已经是铸造出的一块“百炼钢” , 但是这场中国航天首秀出不得一丝差错 , 他还要进行更多的神舟五号实操训练 。
杨利伟必须要独立完成许多飞行程序指令 , 100多个操作动作和上千条指令他都必须要在数个月的时间里背得滚瓜烂熟 。
为了记下所有的操作指令 , 杨利伟找来了舱内的设备图和电路图 , 就连复杂的内部结构都被他用录像和照片的方法给记了下来 。
等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神舟五号准备发射的时候 , 他已经在脑子里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座舱 , 里面所有的设备作用、操作方法都能够倒背如流 。
2003年10月15日9时 , 在倒计时结束以后 , 火箭一级发动机和助推器启动 。
二级火箭将火箭提速到第一宇宙速度 , 飞船彻底进入预定的轨道开始环绕地球飞行 。
推荐阅读
- 中国发现美国GPS软肋,当即发射一利器进入太空,美要求立即停止
- 一旦人类实现曲速技术,就可在宇宙中随意穿线?
- 藏獒打得过猎豹吗?为什么?
- 月球到底属于谁?月球采矿仍属于国际法的灰色地带,该何去何从?
- 世界上五类最大的鳄鱼,排名第一的是地球上最大的行动物
- 中国载人航天30年,神舟和新一代飞船之前,不只一个曙光一号?
- 美国即将太空撞击,瞄准1100万公里外小行星,直径仅160米
- 核反应堆里的重水是什么,能喝吗?喝过的勇士竟然都说有点甜?
- 邻近小行星尘埃中发现水 为地球生命起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