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像《诞辰》那样天马行空的科幻故事 , 也能够做到“所见即所得” 。
可想而知 , 这种技术解决的第一大难题 , 就是拍摄周期和沟通成本 。
科幻短片《诞辰》从品相看是烧钱又费力的视效大片 , 但实际上只花了四天就完成全部拍摄 , 现场所得就是接近最终视觉效果的画面 。
演员甚至在拍摄后 , 可以立刻带着当下的入戏状态进入录音棚 , 继续完成配音工作 。
这种高效的制片流程 , 放在过去就是一种奢望 。 而在今天 , 虚拟制片至少能节省过去三分之一的工作量 。
而当技术解决了时间成本的问题 , 创作者便可以更加专注于创作本身 , 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
《诞辰》的结尾镜头 , 就使用了自主研发的虚拟焦点系统 , 完成了从前景实验室 , 到后景植物培养容器的移动拍摄 , 突破了空间对摄影机的限制 , 给予观众最大的视觉震撼 。
而说到这里 , 我想到影史上一个著名的趣事——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创作的电影 , 以低机位、仰角度、固定镜头而闻名 , 这种创作方式恰恰与他的故事相得益彰 , 颇受影迷的推崇 。
但实际上 , 小津导演一开始只是为了躲开地板上的电线 , 不得不采用了这样的构图方式 , 之后才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美学特色 。
这种因技术限制的“被迫”创作故事 , 在影史中还有不少 。 但实际上 , 技术本不该成为创作者的绊脚石 。
虚拟制片系统正在解决的 , 就是尽可能打开各种“枷锁” , 释放创作者的发挥空间 。
开个脑洞想一下 , 如果小津导演生在当代 , 用虚拟制片系统拍摄电影 , 或许他的《东京物语》等作品会呈现出另一种大师特色 。
同时 , 相比于好莱坞费用高昂的大制作电影 , 虚拟制片系统包含大量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 , 能让一部电影从剧本创作阶段 , 就通过预演和动作捕捉技术 , 将整个剧本可视化 。
这就让更多年轻的创作者不再受制于成本 , 在可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下 , 就能将写在纸上的脑洞具象化 , 更生动地展现自己的构思 。
从左到右:动作捕捉、预演版本、正式拍摄
《诞辰》上线的同时 , 博采传媒发布了“蓝星球·博采幻象电影计划” , 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从技术到内容层面的支持 。 截至8月25日 , 活动已经收到了来自国内外数百个科幻院线电影、短片和剧集项目的投稿 , 足见虚拟制片体系对青年影视创作者巨大的吸引力 。
此外 , 棚内短期、高效的制作流程 , 对演员来说也是一大福利 , 可以尽可能规避因季节错位、服化道差错而衍生出的安全问题 , 拍摄过后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接近最终画面的效果 。
尽管在当下 , 虚拟制片系统在电影市场依旧是一个尚未完全普及的状态 , 但全片采用虚拟制作的《诞辰》 , 让我们看到电影随着又一次技术突破 , 即将迎来新一轮变革 , 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 。
而其中最令人振奋的 , 就是我们有机会将国内虚拟制片的最新自研技术 , 反向输出给重视特效的好莱坞 。
这意味着 , 将来我们会在国外电影的演职人员名单里 , 看到更多中国人的名字 , 中国也将真正朝着“电影大国”的目标迈进一步 。
仔细回顾影史就会发现 , 电影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更新迭代 。
从黑白到彩色 , 从默片到有声片 , 从2D到3D , 从4:3到宽银幕 , 从胶片到数字……每一次技术变革 , 都给这门艺术带来更多生机 。
而其中获益最多的 , 还是我们每个电影观众——
在不久的未来 , 《盗梦空间》里的惊鸿一瞥 , 不会再只出现在A级大片中 , 会有更多电影为观众呈现一场高技术含量、制作精良的视听盛宴 。
在不久的未来 , 电影创作者的诸多灵感 , 都能在技术的加持下得以呈现 , 快速、高效的制作流程 , 让每个观众得以更快看到精彩绝伦的故事 。
【下一个影史纪录,有望诞生在中国】在不久的未来 , 在技术层面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国电影人 , 也能骄傲地站在世界舞台 , 通过电影艺术传播中国文化 。
推荐阅读
- 案件:一个5岁女童的悲惨遭遇
- “地表最帅和尚”被万千少女迷恋,为何他后来会被缅甸警方通缉?
- 科学是否有所谓的局限性呢?
- 非洲贫民窟小伙拍五毛特效大片,却意外爆红!网友怒赞:太励志了
- 世界十大最震撼灾难大片
- 一把钥匙,设局者疏忽的小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