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烟台市区禁放烟花爆竹,婚庆“锣鼓表演”需求量似有增大之势】“锣鼓喧天 , 鞭炮齐鸣 。 ”这是小品《说事儿》中宋丹丹描述自己演出成功回到铁岭时的“壮观场景” 。
实际上 , 不单是“明星出场”时会有这种场面 , 民间很多喜庆活动——比如说婚礼 , 也喜欢营造类似的气氛 。 毕竟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婚礼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昭告世人”(法律意义上的结婚在登记时就已经完成) , 自然是动静越大越有效果 。 而要制造动静的话 , 主要靠的就是“锣鼓”和“鞭炮”了 。
“锣鼓”和“鞭炮”虽然都能制造动静 , 但在具体操作时 , 往往会有主次之分 。 在过去 , 婚礼营造气氛通常以鞭炮为主、以锣鼓为辅(可以不敲锣鼓 , 但不能不放鞭炮) 。 而如今 , 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增强和相应政策法规的出台 , 在不少地方 , 两者的主次关系已然反转 。
以烟台市为例 , 2021年该市出台《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 , 按照条例规定 , 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牟平区、蓬莱区、开发区、高新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县级市的建成区均属“禁止燃放区” , 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重大节庆活动需举办焰火晚会的 , 必须提前报批) 。 而自此规定出台之后 , 烟台市区的婚礼上便只闻锣鼓响而不闻鞭炮声了(以前市区是限放而不完全禁放) 。
严格来说 , 鞭炮和锣鼓并不仅仅是主次反转 , 而更像是此消彼长:前者在市区婚礼上的需求量下降到接近于零 , 其腾出的市场空间 , 部分就被锣鼓表演所取代——以前不想打鼓的 , 现在也要打了;以前只想简单打打的 , 现在要多打几遍了 。 毕竟 , 婚礼总不能静悄悄地进行 。
十一前后 , 通常是举办婚礼的密集期 。 这个周末 , 笔者就参加了一场婚礼 。 而除了这场婚礼本身的锣鼓表演之外 , 在去酒店的路上还看到了其他装载着锣鼓和红衣队员的车辆 , 它们显然是要赶赴不同的婚礼现场 。 婚庆“锣鼓表演”需求之旺 , 可见于一斑 。
与燃放鞭炮光点个引信不同 , 敲锣打鼓需要长时间抡膀子甩胳膊 , 对体力的消耗还是相当大的 。 早上迎亲、上午进家、中午去酒店 , 这几遍锣鼓打下来 , 那些手持鼓棒的妇女们(婚庆市面上的锣鼓队 , 多由妇女组成)往往也是相当疲惫 。 但辛苦的背后 , 意味着相应的收入 , 还能沾沾婚礼的喜气 , 亦称得上是累并快乐着了 。
当然了 , 以上描述只是笔者个人的大概感观 。 婚庆市场前后变化具体如何?还是具体的数据统计更有说服力 。 在这里 , 如果有朋友了解相应情况 , 也欢迎留言指正补充 。 (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