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国最被低估的海边城市,要觉醒了( 三 )




△汕头小公园 , 厚重的历史感 。 /图虫创意


△小公园一带的骑楼规模非常大 。 /图虫创意

同一时期 , 在南洋的潮汕人也混得风生水起 。 靠海的汕头人自小便极富冒险精神 , 南下经商自然不在话下 , 在清朝时更是经历了两次移民大潮 , 在东南亚一带奠定了无可匹敌的商业地位 。

在上世纪30年代 , 潮商几乎垄断了整个泰国的碾米业 , 汕头澄海人陈慈黉是当时最大的火砻霸主(没错 , “潮汕小故宫”就是他家) , 在小公园拥有200多家店面 。 汕头人在南洋的活跃 , 又反哺回汕头的发展:1908年至1935年期间 , 侨汇年平均数额达到惊人的38万大洋 , 无数华侨回乡投资、建厂、起屋 。


△汕头的华侨味十分浓郁 。 /图虫创意

靠海的地缘性格、经济的迅速腾飞和长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 , 造就了粤东地区集中原文化、闽粤文化和舶来文化于一体、坚不可摧的潮汕文化 。

汕头自古便是移民城市 , 最初的先民由中原人、闽人和粤人组成 , 所以区别于粤语 , 汕头话是闽语的一个分支 , 又因山高水远保留了很多中原的古汉字、古字音 , 走到汕头街上 , 总会碰上那么一两个你无法念出来的古字 , 他们把小孩喊作“阿奴”(南北朝) , 把粥叫成“糜”(西晋) , 难怪作家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汕话 。 ”


△汕头的语言系统非常古远 。 /图虫创意

不同于潮州、揭阳 , 汕头话是自开埠以后才正式形成的 , 所以糅合了潮汕各地方言特色 , 发音较为中性 , 清亮干脆 , 但不同区域的发音还各不相同 , 比如澄海、潮阳等地就与市区方言有所差别 。

靠海和擅经商的特点又导致汕头人的信仰和宗族概念特别强烈 。 他们信妈祖 , 建于1369年的妈祖庙和老妈宫都在诉说着她在这片大地的悠长历史 。 在潮汕地区 , 你会发现各路神仙特别多 , 他们喜欢拜神 , 也很懂造神 , 需要什么就造什么 , 神仙们被潮汕人统称为“老爷” , “营老爷”是他们一年里最重要的仪式 。


△汕头老妈宫 。 /图虫创意


△潮汕地区的民俗异彩纷呈 。 /图虫创意
受潮汕文化和舶来文化的双重加持 , 汕头人的精神世界特别强大 。 他们每天都要“呷爹”(喝茶) , 拜老爷 , 然后在富有欧陆风情的骑楼街散步 , 潮剧、潮雕、潮阳英歌、澄海灯谜、鮀浦石雕、嵌瓷、剪纸都是他们的强项 。


在汕头 , 一天吃七顿

终于要讲到吃了 。 一座城市的性格 , 在美食里表现得最干脆 。 汕头的美食 , 正如它呈现给世人的样子:极丰富、极古老、极好吃 。

美食家蔡澜曾说过“汕头是中国的一座美食孤岛” , 从鱼生到肥酒 , 无不遗留了从秦到宋的中原、百越美食文化 , 再加上舶来文化 , 其丰富程度简直超乎宇宙 。


△汕头美食 , 极丰富 。 /图虫创意

在汕头 , 有许多古食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样就是“粿” 。 过去 , 中原移民因南方不产小麦无法用面食祭祀 , 就改用“粿” , 在《康熙字典》里 , “粿”指的就是米食 。 不同于单调的米饭 , 在潮汕地区 , 粿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对于小吃而言 , 它可以是红桃粿、鼠壳粿、鲎粿、无米粿、菜头粿、乒乓粿、栀粿、甜粿等;对于主食而言 , 它可以是粿汁、粿条、干粿;对于甜汤而言 , 它还可以是草粿、水粿……据不完全统计 , 汕头的粿品竟可高达100多种 。


△红桃粿 。 /图虫创意


△鼠壳粿 。 /图虫创意

要激怒一个潮汕人 , 只需把粿条和河粉画上等号就行 , 虽然两者的原料相似 , 但粿条的米浆比例更大 , 从外观上看更细、更厚 , 吃起来更具饱腹感 。 没有什么比早上来一碗牛肉粿条汤更能治愈人心的事 , 在碗中放入灵魂的炸蒜、香芹、烫得八成熟的牛肉和粿条 , 冲入原汤 , 那肉香和芹、蒜香瞬间碰撞出灵魂飞出宇宙的美味 , 又鲜又爽 。

如果想吃升级版 , 那非粿汁不可 , 这可是曾让蔡澜先生百爪挠心的食物 , “想不通香港的潮州人为什么不做” 。 粿汁的“粿” , 是指切成长方三角的粿片 , “汁”就是卤完猪肉、猪肠的汤汁 。 舀出粿淋上汤汁 , 添上猪油葱碎 , 还有爱吃的卤猪肠、卤粉肠 , 便是一碗日思夜念的粿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