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 , 在耗时近20天 , 实施了近20次精确变轨后 , 北斗三号GEO-2卫星最终依靠星上十余台姿轨控推力器 , 实现了持续抬升轨道高度 , 逐渐压低轨道倾角 , 顺利定点于离地3万6千余公里的地球静止 。 这颗事关北斗工程建设全局的卫星最终被成功救回!
2020年6月30日 , 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北斗三号GEO-3卫星定点成功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 后续经过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人员的测算 , 这次意料之外的“救星”任务并未对卫星的设计使用寿命造成明显影响 。 王鑫介绍称 , 得益于卫星研制团队的冗余设计 , 卫星实际携带的燃料量 , 以及星上器件的实际使用年限都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 , “在这场‘救星’任务中我们也制定了最优化的变轨策略 , 尽量缩短卫星姿轨控推力器的点火时间 , 最终所消耗的燃料 , 以及对推力器所造成的损耗很小 , 卫星的剩余使用寿命依旧能够大于设计使用寿命 。 ”
灿烂辉煌的十年
“太空资产是国家战略资产 , 要管好用好 , 更要保护好 。 ”在过去的十年中 , 我国的在轨卫星数量越来越多 , 功能越来越强 , 价值也越来越大 , 作为中国太空资产最为坚实的守护者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牧星人”团队也不辱使命 , 在浩瀚的宇宙中书写了更多的“隐秘而伟大” 。
【两年前,中国“牧星人”救回了一颗重磅卫星】“中国卫星数量的日益增长 , 以及太空环境的愈发复杂 , 意味着我们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 但意义也越来越重大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杨永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 现如今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长期管理的各类卫星数量已经达到了三百多颗 , 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卫星处于超期服役状态 , 这些长期在轨运行的卫星难免会因为设备、器件老化等问题出现故障 , 但是凭借出色的运维 , 卫星目前工作状态依旧良好 , 在太空中为服务国计民生发挥余热 。
让“中国星”在太空中持久闪耀的秘诀在于过硬的本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 杨永安表示 , 在过去的十年中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开展了多项创新性的探索 , 目前已形成了对在轨卫星“体检”、“诊断”和“救治”的全流程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 。 总结历年执行测控任务经验所制定的卫星故障分析预案以及抢救预案 , 能够处置目前出现的大部分的卫星故障 , 也正是在这套体系的保障下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牧星人”团队在近十年内 , 成功完成了包括中星9A , 北斗三号GEO-2卫星在内的多次卫星抢救任务 , 创造了许多太空奇迹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北斗测控团队
然而 , 让卫星“重生”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总能为人所知 。 就像许多其他航天系统一样 , “干惊天动地事 , 做隐姓埋名人”也是深植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传统和信念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中国的航天测控网开始建设 , 一批具有高超学识的青年科技人员参与其中 , 踏上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轰轰烈烈的建设之路 。 他们俯身筑国基 , 妙手织星座 , 牧星耘天 , 制胜太空的故事曾是必须深藏的秘密 , 不可言说 , 于是被他们奉献精神所感染的人只能将这份情怀书写成了一首名为《祖国不会忘记》的歌曲 , 歌中的那句“不需要你歌颂我 , 不渴望你报答我 , 我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 。 ”就是许多中国“牧星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特约记者 吕炳宏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北斗卫星消息”,只能往卫星发消息,而卫星不能往下发消息?
- 孩子取名“男不带天,女不带仙”是取名时“少贱卑己”的体现
- 案例:女子与情人车内约会,被丈夫发现后将其车子撞下山崖
- 北斗不是星链,星链是低轨道卫星,北斗是同步轨道,36000km才行
- 市场进化速度不断提升,赚钱效应快速缩减,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 “大暑木宿先,北斗天上显”,是什么意思?
- 不可思议!一颗失效的北斗卫星被拖走,西方专家:这是一次战略警告!
- 继北斗后,我国斥资200亿建“鸿雁星座”,对美国有多大震慑力?
- 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空间站似乎成了块香饽饽,多个国家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