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了,她怎么还在撕( 三 )


片中 , 电视台的误导性剪辑直接将节奏带向道德指控 。
就像江歌案一开始 , 许多主流媒体的报道一开始就预设了立场 , 有意强化着悲惨的母亲形象和冷漠的室友形象 。
焦点始终偏离司法 , 集中在伦理和道德部分 。
大众朴素的正义感本没有问题 。
鱼叔也相信有共情能力的人 , 都绝无法认同刘鑫的所作所为 。
但 , 这份上头的正义感 , 又往往容易被利用 。
一些自媒体便嗅着热点输出嘴炮 , 完全基于感性的道德制高点 , 「制裁人性」 。
趁热收割一波情绪流量 , 将舆论推向高潮 。
尤其是近几年饭圈文化的趁虚而入 , 加剧了双方的撕裂 。
和电影中一样 , 江歌母亲和刘鑫其实都受到了负面影响 。
江母曾遭生命威胁 。
刘鑫则全家都被人肉、网暴 。

恨意更是让他们彼此始终针锋相对 。
今年年初 , 江歌母亲诉刘鑫案刚告一段落 , 江母胜诉获赔约69万 。
《底线》一出 , 两人再次隔空互撕 。
刘鑫称剧情与案宗不符 , 二审会对诽谤等侵权行为进一步追究 。

江母回应 , 案宗中的刘鑫比现实中更恶毒 。
互相撕扯的同时 , 还要应付许多造谣、诽谤的网友 。

评论区和广场中 , 众多网友纷纷站队、互骂 。
完全是单极化的舆论战 。
站在任何一边说话 , 都会被另一方围攻 。
即使尽量中立地发表观点 , 表示双方都有发言的权利 , 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困惑 。
还是立刻被贴上「刘鑫粉丝」的标签 。

这种舆论环境中 , 不符合预期立场的观点都会被淹没 。
其中不乏专业角度的、有价值的讨论 。
江歌案除了专业的司法问题外 , 还涉及了女性自卫、室友关系、亲密关系暴力等具有公共面向的议题 。
但却完全没有展开的余地 。
「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在《圆桌派》中从渣男角度分析凶手陈世峰 , 并从作案特点剖析动机 。
推测「陈世峰杀江歌的意图很明显」 。
哪怕已经提前强调了未必正确 , 却还是遭到网友的举报和谩骂 。

就像电影中 , 案件衍生出的交通安全、家庭教育、超市安保等问题都是有警世意义的 , 却全都被情绪化的谩骂淹没了 。
真正余下的 , 是江歌案至今仍被忽视的问题 。
这些被卷入悲剧事件的人 , 该如何继续生活?
电影结尾 , 事情过去很久了 , 当事人却迟迟走不出 。
一名肇事司机 , 深受愧疚感折磨 , 最终选择自杀 。

店长的日子也步履维艰 。
超市声誉受损后被迫关门 , 刚从过世的父亲手中接过来的家业 , 就此毁于一旦 。
他不得不遣散员工 , 自己出门找零工 , 在路边做协调员 。
花音父亲最后发现 , 无论是让肇事者死亡 , 还是让店长损失惨重 , 都无法弥补他丧女的痛苦 。
他最终停止互相伤害 , 选择搁置恨意 。
并非出于宽容 , 而是因为必须继续生活下去 。
只盯着人生失去的部分不放 , 就无法向未来迈开脚步 。
毕竟 , 媒体焦点会转移 , 舆论热度会退却 。
网民的兴趣很快会转移到新的热点八卦 。
但真正牵涉其中的人很难轻易放下 。
所有后果依然落在当事人身上 。

江歌案所牵涉的当事人和受害者 , 几乎还被舆论困在原地 。
江母多年未工作 , 为了官司花光积蓄 。
获得的赔偿承诺全部捐出 。
为了生存直播带货被指责「变味」 。
江母诉刘鑫一审胜诉后 , 刘鑫表示会再次上诉 。
理由却是 , 如果维持一审原判的巨额赔偿 , 自己会活不下去 。
但当案子真正翻篇后 , 又如何与过去和解呢?生活又如何继续?
就像电影最后的发问 。
得到的 , 是徒有回音 , 没有回应的空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