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_原题:勇于创新不懈奋斗 , 陈玲玲的科研报国之路越走越宽广(引题)
在“暗物质”世界追光的“解码人”(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
“牢记作为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 , 牢记作为国家人的特殊使命 , 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说出这番铿锵誓言的 , 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女科学家陈玲玲 。
陈玲玲现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研究组长 , 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 。
心怀祖国 , 探究基因组“暗物质”之谜
2011年 , 陈玲玲放弃了国外良好的机会 , 毅然选择回国 。 友人不解 , 而她的回答异常坚定:“这些年 , 我身边有很多科研人员陆续从海外学成归来 , 我们的志向都是一样的 , 要为国家作出应有的科研贡献 。 ”
这份科研报国的紧迫感 , 贯穿着她的整个求学生涯 。 在美国读书时期 , 陈玲玲白天做实验 , 晚上学管理 , 2009年拿下了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和工商管理学硕士双学位 。 2009年~2010年 , 陈玲玲在该校干细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 其间她作为独立PI获得康州干细胞研究项目支持 , 2010年5月被破格晋升为助理教授 。
学有所成之后 , 陈玲玲作为原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特别人才”回国开展核糖核酸(RNA)生物学研究 。 在2011年时 , 该领域在国际上还属于刚刚起步的重要基础研究领域 , 陈玲玲是国际上较早从事长非编码RNA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 她把自己的工作总结为“研究前人所不知道的基因组暗物质” , 她和伙伴们是在黑暗中追光的“解码人” 。
引领前沿 , 在RNA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在“暗物质”世界里的潜心钻研和沉淀 , 使陈玲玲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 2021年 , 国际RNA协会授予她Mid-Career Research Award(职业中期科研奖) , 这也是该奖项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
荣誉背后 , 更多的是坚守和付出 。 陈玲玲从空空如也的实验室开始 , 招募团队、申请经费、培养研究生……在不断向科学高地进发的过程中 , 她带领科研团队通过艰苦摸索 , 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 , 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 开拓了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
在此期间 , 陈玲玲带领团队发表SCI论文60余篇 , 受邀在Cell、Science、Nature Reviews、Mol Cell Biol等期刊上撰写综述与展望 。 她的研究工作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和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 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 。
目前 , 陈玲玲是担任顶尖期刊Cell和Science编委的科学家 , 并参与多个国际期刊的发展和规划 , 同时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RNA Society会议委员等职 。 受邀在欧洲分子生物学、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会议以及哈佛、耶鲁大学等顶尖学术机构演讲百余次;多次担任全球RNA协会年会、美国冷泉港实验室非编码RNA会议、Keystone会议的大会主席 。
牢记初心 , 巾帼不让须眉
2017年 , 陈玲玲入选霍德华·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研究员 (HHMI) 。 在全球16个国家近1500名优秀科学家的激烈角逐中 , 陈玲玲脱颖而出 , 成为近5年来我国7位获奖者之一 。
在科技强国的使命驱动下 , 陈玲玲牢记作为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 ,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 长期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她 , 始终注重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积极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和内容 , 将党支部活动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
陈玲玲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 多次将自身研究经历与青年女性交流经验 , 鼓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多次开放其实验室 , 为中小学生接触科学搭建一座桥梁 , 接纳初高中学生前来实验室科学实践 , 并走进建襄小学、南洋模范中学等讲授科普报告 。
【二十大代表风采|在“暗物质”世界追光的“解码人”】响应党的号召 , 听从祖国召唤 , 勇于创新、不懈奋斗 , 陈玲玲的科研报国之路越走越宽广 。
推荐阅读
- 外星人向地球发射神秘信号?科学家研究17年,竟发现人为“捣鬼”
- 阴间真的存在?人类世界真有鬼魂?科学家早就给出了答案
- 今年为何UFO事件剧增?NASA:人类可能正被外星文明观测!
- 科学家证实;人类生命起源,始于3亿年前一条鱼,并且它来自中国
- 死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的6位发明家
- 科学家将黑猩猩跟人类小孩一起抚养,它认为自己也是人类,后来怎样了
- 人类文明来自金星?探测器传回疑似古代建筑图片,与玛雅文明巧合
- 真正的长生?被砍头能再生,还有以前的记忆
- 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网友:以后还能吃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