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医|仵作在古代为何被人瞧不起?卑微官职,其实非寻常之辈( 二 )


仵作的工作和当时的传统风气相抵触 ,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 , 而仵作的工作正是把人挖出来 , 从而进行各类尸体检验 。 这对于死者家属无疑是一种传统习俗上的挑战 , 虽然在法理上众人理解 , 可在情理上 , 人们对仵作的偏见和误解将会一直存在 。
仵作之上还有主检官 , 主检官负责对仵作进行管理 , 严格限制仵作在验尸现场的行动标准 , 这一制度也充分表明 , 仵作并不被官员所信赖 , 他们始终处于被动与被监视的状态下 , 完全无法与现代法医地位相比 。
其次 , 仵作本身并没有良好的职业教育机制 , 大部分都是凭着经验对尸体进行检验 , 因此检验结果出错的概率非常大;并且 , 政府对于仵作的德行以及鉴定功夫等都没有一套专业的审核机制 , 仵作极易成为被拉拢、收买的对象 , 这也使得仵作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

当然仵作的地位低下也要取决于当时大部分仵作的工作基准是以经验为主 , 并不能依靠严谨的医学原理 。
根据《唐律》中的记载 , 当时的仵作工作效率很低 , 其读尸体检验时得出的结论错误率较高 , 这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予以支持 。
虽说政府也开设了相应的仵作培训机构 , 可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 , 大部分仵作全都靠世袭传承 , 甚至一些道德水平低下的仵作 , 通过收受贿赂 , 制造虚假的检验结论 , 这也是当时仵作的生存状态 。
元朝之前 , 仵作大部分是兼职的 , 因为其收入微薄 。 即便到在元朝时期 , 仵作成为朝廷认可的官职 , 当时其和县衙的县官相比 , 还是低人一等 , 甚至和当时的衙役无异 。 这
也是古代社会对于仵作的整体看法 , 虽说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相应的技术性 , 可从官方到民间 , 对仵作的地位都持鄙夷的态度 。

为什么仵作在古代如此不受待见?中国古代的传统神话之中 , 认为身体和灵魂是一体的 , 人死了之后 , 会继续在阴曹地府生活 。 如果死的时候身体不完整 , 那么也会影响到灵魂 。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国 , 对尸体的检测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 , 尤其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下 , 但凡出现开棺验尸的场面 , 总会伴随着家属的谩骂和鄙夷 。
“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是古代的传统根深蒂固的思维 , 古人对人体极其看重 。 因此人们在古代对于自己身体的爱惜程度可见一斑 。
这我也是为什么在古代 , 有些死刑采取五马分尸 , 除了身体上的摧残 , 更是对犯人人格上的侮辱 , 就算死了也不能留全尸 。
仵作的大部分工作 , 这是针对尸体来检验 。 这样的行为 , 被许多人视作不忠不孝 , 甚至违背伦理道德的做法 。 因此长久以来 , 古人对仵作的看法大多鄙夷或敌视 。

虽然仵作长久以来不被重视 , 但仵作的发展对社会的医学和法律的体系建立 , 有着重要的实践作用 。仵作这个职业从无到有 , 虽然在官职上有所区别 , 但可以肯定的 , 统治者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仵作所做贡献 。
仵作的存在 , 从传统的思潮来看 , 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 但统治者对犯人用刑时 , 由于没有相应的检测机构 , 无法根据用刑结果判定具体的惩戒力度 。 而仵作充当了第三方的医疗检测机构 , 它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伤情的检测、血液、痕迹的研究 , 最终得出相应的量刑上的实践标准 。
同时 , 在发生命案时 , 仵作的工作起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准则 。 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思维下 , 仵作是为数不多采用唯物论来武装自己的工作岗位 。 也正因如此 , 朝廷官员很多时候需要根据仵作所得出的结论断案 。 这是仵作对于封建社会对刑事案件一种公正严明态度的体现 。
虽然仵作的官职低 , 但朝廷对仵作纳入官职就能体现出古代统治阶级的文明发展 。 同时仵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岗位 , 官方为此专门设立培训机构 , 也能看出虽然它在社会上的地位依旧低下 , 可仵作的工作又不可或缺 , 在情理和法理的矛盾中 , 统治阶级依旧站在科学发展这边 。 由此可见 , 仵作的发展也是古代封建社会文明发展的缩影 。

结语直到现代 , 和尸体打交道的入殓师或法医 , 虽然在官职和社会地位上有所提高 , 可在人们心目中 , 或多或少都会有着异样的看法 , 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尚且如此 , 更何况在封建社会体系下的传统思维 。
虽然被大部分人误解 , 但仵作的存在奠定了我国古代法医发展的根基 , 它也是我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值得学习借鉴的重要环节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