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为爱牺牲,有的人得到了幸福有的人满盘皆输?( 二 )


当自己不愿意牺牲或让步时 , 也不会违背自己意愿被迫牺牲自我 , 而是有能力选择停止牺牲 。 所以能够为自己做出的任何决定负责 , 而不是要求“被牺牲方”对自己负责 。
就比如上述个案中妻子为家庭牺牲自己的事业 , 倘若妻子是在具备“自我完整性”的条件下做出的牺牲 , 那么妻子便不会情感绑架自己的丈夫 , 将自己的选择怪责到丈夫头上 , 也不会感到委屈和愤怒 。
因为她完全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尊重自己的真实意愿 。 当自己的真实需求不再是家庭而是工作时 , 就会选择停止牺牲 , 为步入职场而努力 。
如此一来 , 她既能在为家庭投入时 , 体验到家庭带来的温馨和惬意 , 又能在为工作投入时 , 坦然接纳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
这既是一个人的“自我完整性” , 也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可以随时牺牲自我 , 也可以随时停止牺牲 。
当牺牲自我时 , 我能享受这种牺牲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当停止牺牲时 , 我也能坦然坚守我的真实意愿 , 并不会因为停止牺牲之感到羞愧自责或委屈愤怒 。
综上所述 , 拥有“自我完整性”的人更愿意真正地牺牲(奉献)自己 , 而不具备“自我完整性”的人更容易将牺牲演变成“情感绑架” 。
至于牺牲一方是否更容易投入亲密关系 , 答案更显而易见——
因“情感绑架”作出的“交易式牺牲”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缺失” , 并不能对自己和这段关系持续投入和负责 , 也无法促进关系和谐发展 。
只有保留“自我完整性”的“奉献式牺牲”才是以松弛的状态 , 心甘情愿地对这段关系付出爱意 。 也才能令彼此的感情链接得更深 , 让关系走得更长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