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博对古人类学的兴趣 , 是从木乃伊开始的 。
1955年 , 帕博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学者家庭 。 他的父亲苏恩·博戈斯特龙因对前列腺素的研究 , 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他的母亲凯琳·帕博也是一名著名化学家 。
·帕博的父亲苏恩·博戈斯特龙
由于是非婚生子女 , 帕博从小跟随母亲长大 。 年幼的他很快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13岁时 , 他随母亲前往埃及旅行 , 并第一次见到了木乃伊 。 从此帕博便迷上了古代人类 。
“我对考古学曾有很多非常浪漫的想法 。 ”帕博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表示 , “但我进入大学学习考古学后 , 我便发现这个学科远没有那么浪漫 。 ”
1984年 , 还在读博士的帕博成功从2000多年前的木乃伊身上提取到了DNA , 并分析了其中的基因片段 。 1985年 , 帕博的论文“对古代埃及木乃伊DNA的分子克隆”登上《自然》杂志封面 , 引发学界轰动 。
·一具保存完好的埃及木乃伊
帕博的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付巧妹表示 , 科研的发展不总是线性的 。 在创新性的前沿领域 , 科研学者往往要面对无数的曲折 , 而这正是帕博选择的道路 。
1987年 , 帕博在研究一个7000年前美国土著的大脑时 , 发现提取的DNA中有一段看似不同寻常的线粒体 。 在经过多次实验后 , 帕博意识到:这段“奇特”的DNA是被现代人DNA污染后的结果 。
从此之后 , 帕博长期致力于解决DNA污染的问题 , 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古人类DNA的超净实验室 , 为未来的古人类研究设立了标准 。
2010年 , 帕博重建了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 , 同年 , 他成功发现了另一种古人类:丹尼索瓦人 。
·复原的丹尼索瓦人画像?
2020年 ,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 , 帕博发现了带有一项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欧洲人更容易成为新冠重症患者 , 这也揭示了帕博进行的古人类基因研究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紧密联系 。
在这种情况下 , 帕博的研究为人类未来基因科技的突破 ,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一直关注中国
付巧妹说 , 帕博一直对中国很感兴趣 , 认为中国在未来的许多前沿科技领域将扮演重要角色 。 他也因此一直很支持中国国内的科研工作 。
在担任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简称马普协会)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时 , 帕博主持了许多对话合作项目 。 2009年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马普协会演化人类研究所签订协议 , 在国内成立古DNA实验室 。 付巧妹也被帕博选中前往德国攻读该领域博士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会徽为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
此后的十多年里 , 中国的古DNA研究发展迅速 。 2020年 , 中国研究团队成功发现丹尼索瓦人成功适应了高寒缺氧的环境 , 并曾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科研人员还在藏族人身上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片段 , 证明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使藏族人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原生活 。
在之后几年里 , 帕博曾多次访华 。 2016 年 , 联合实验室升格为中科院与马普所共建的分子古生物联合实验室 。
·诺贝尔奖社交平台发布的帕博居家照 。
在谈到中国的古DNA研究时 , 帕博表示:“中国地域辽阔 , 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值得研究 。 人类的历史也是与濒危动物历史相关的 , 比如熊猫的历史等等 。 ”他表示 , 古DNA技术是一项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 , 不仅可以研究人类的演化 , 也可以用来研究病原菌的演化 。
付巧妹认为 , 古DNA技术将对人类未来多领域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 。
在这种情况下 , 中国无疑会在这一新兴科研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 。 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 , 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 )
推荐阅读
- 问天实验舱转位成功 标志着太空种菜之旅将更加多样性
- 世界上不可思议的10个地方,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你,这是真的存在。
- 新冠为何没在农村爆发?要保护自然而非工业破坏,人类才有未来
- 都没见过外星人,为啥不能说:人类就是宇宙中“最高等”文明?
- “地心人”真的存在吗?地球内部有可能是空心的?科学家讲出实情
- 刚获诺奖的古基因学证实,新冠易感性可能来源于古人类
- 恐龙灭绝是被“造物主”设计的?列举多项巧合现象,极有可能
- 南极发现百年前的胶卷,照片修复后大家究竟看到了什么?
- 56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史上最大的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