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世间万物都有起点和终点 , 有诞生就自然有死亡 , 恒星也不例外 。
来自悉尼大学天文研究所的学者发现了银河系死星的墓地 , 经过长久的观测与记录 , 科学家绘制出了一张巨大的死星分布图表 , 它们散落在银河系的各处 , 整个结构的大小甚至超过了银河系 。
银河系的历史十分悠久 , 大约在宇宙大爆炸8亿年之后它就诞生了 , 并在随后的时间里不断壮大自己 , 时至今日银河系的恒星总数足有上千亿颗 , 在银河系厚盘的深处 , 仍有早期的一代恒星坚守着 , 年龄可达到百亿年之久 。
现代主流理论认为 , 恒星普遍诞生于星云之中 , 星云的概念较为广泛 , 任何扩散物质都可以称为星云 , 而恒星诞生的地方则是在星云中的分子云 , 它的包含了大量的氢分子和少量的氦分子 , 多半是大质量恒星爆发后留下的遗骸 。
分子云从诞生之日起 , 就在缓慢地旋转 , 不过由于它的分布范围很广 , 所以旋转速度也很慢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分子云内部会出现一个气体和尘埃密度较高的区域 , 通常来说 , 该区域的直径可以达到一光年 , 这就是恒星的摇篮 。
随着物质密度的增高 , 其他的物质也会发热和升温 , 同时吸引更多的物质向分子云中心跌落 , 最终形成漩涡 , 大约在几万年过后 , 漩涡会进一步增大成盘状漩涡 , 中心气体则在不断挤压下逐渐形成一个高质量且高密度的球体 。
这时原始恒星就诞生了 , 它会进一步吸收周围的气体和尘埃 , 变得更亮更热 , 直至突破临界 , 产生核聚变反应 , 成为一个真正的恒星 。
每个恒星都会度过稳定的主序星阶段 , 质量和大小不同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 从几千万年到上百亿年都有分布 , 这是恒星一生中最漫长也最平凡的时期 。
当它的氢耗尽时 , 就开始步入了演化末期 , 氢变成氦 , 氦变成碳 , 直至聚变出铁的那一刻 , 恒星内部向外的压力再也抵抗不住自身向内的引力 , 发生大爆炸 , 走向死亡或是踏上另一端旅程 。
【银河系外围发现恒星墓地,厚度比本体大三倍,有10亿颗死星】质量较小的恒星会成为一颗暗淡的白矮星 , 并被气体云所包裹 , 质量更大的恒星则会在超新星爆发中变成一颗中子星或黑洞被称为“死星” , 在银河系漫长的历史中 , 这样的死星至今大约有10亿颗左右 。
死星足以扭曲周围的空间和时间 , 至今仍是人类认知之外的事物 , 所以对它们的分布进行建模是一项重大的任务 。
绘制它们十分艰难 , 因为你可能根本找不到它们在哪里 , 超新星爆发会产生不对称的冲击波 , 可以在随机的任意方向把恒星内核加速到每小时三百万公里 , 由于它们移动速度极快且方向完全随机 , 一般在超新星爆发的地方很难找到死星 。
几十亿年后人类再寻找它们 , 就好像一个在星际空间内漂泊的幽灵 。
所以在绘制图像时 , 除了常规的观测以外 , 研究人员还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模型 , 在模型算法中输入恒星演化时期各个关键节点位置的有关信息 , 就可以得到死星可能存在的分布图 。
从初步的结构来看 , 一个已经逝去的银河系 , 似乎要比活着的银河系大得多 , 也蓬松得多 。
在生成的地图中 , 死星的残留物以及超新星能力冲击带来的模糊效应 , 使银河系显著的旋臂消失了 , 取而代之的只有一大团模糊的光晕 。
推荐阅读
- 水滴心的新发现,超新星的新理论,HD265435的新纪元
- 天文学家们很兴奋:在一个系统内发现存在两个超级水世界系外行星
- 美国科学家发现四种恒星演化神奇之处
- 第二个地球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存在,那我们见得到吗?
- 多数行星的“一生一世”绕双恒星转动
- 哈勃太空望远镜探测到矮星系的“保护罩”:麦哲伦日冕
- 行测常识判断地理知识之我国的四大盆地
- 地球还能存在多久?未来80亿年的地球变化,地球的未来和终极命运
- 来自矮星系的伽马射线解决了一大天文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