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一直教错了,太阳系第九大行的真相可能在这里( 二 )


于是各路天文学家重新开启了第九大行星的寻找之旅 , 可问题来了 , 去哪找呢 , 这次谁再来给画个圈呀?这个时候NASA的科学家们跳出来表示 , 既然行星都是错的 , 是不是意味着最初的X行星的假说也是假的呀?搞不好压根就不存在什么X行星呢?
可巴蒂金和布朗并不这么认为 , 他们给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对象 , 这个新对象被命名为塞德娜矮行星 , 大家一听不对呀 , 不是说好的找行星么?你俩搞来一颗矮行星算怎么回事儿啊?

其实这要从下面这张太阳系平面图开始聊起 , 估计大家都看到过太阳系的大概样子 , 中间是太阳 , 从内到外依序排列着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 再向外像甜甜圈一样的环叫柯伊伯带 , 这里面有着成千上万数不清的小行星、矮行星和其它天体 , 再向外一层球状的叫奥尔特云 , 至于这个奥尔特云里究竟有啥 , 以现在的情况也只能靠猜 , 人类迄今为止于1977年最早发射到太阳系进行探测的旅行者1号 , 目前还要300年才能抵达那里 , 更夸张的是 , 想要穿过奥尔特云预计还要3万年时间 , 反正我们是等不到了 。

我们暂时先将目光投注在柯伊伯带上 , 前面说到的塞德娜矮行星就处于这一位置 , 它虽然也是矮行星 , 可它的轨道却特别的长 , 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11390年才能绕日一圈 , 因此在计算机上模拟出来的轨道看起来会特别的扁平 , 他的近日点大概是海王星近日点的两倍 , 而远日点却能直接杀到奥尔特云的位置 , 对于这种奇怪的自转 , 至今没有人能解释得通 。

对此巴蒂金和布朗抛出了一个假说 , 他们认为 , 一定有一个巨大的天体 , 它就躲在柯伊伯带的外围 , 我们无法观察到它 , 但它却能够拉着塞德娜矮行星 , 影响它的公转轨道 , 事实上有着这种诡异公转的天体并不止塞德娜矮行星一个 , 巴蒂金和布朗在太阳系还找到了5个这样公转的天体 。

在天文界 , 6个天体有着类似行动轨迹的概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 也就是说 , 这种概率太小了 , 但若是有一个巨大的天体对这些小天体进行影响 , 就另当别论了 , 对于这个巨大的天体 , 目前有着两种主流假说 , 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 , 这只是一颗太阳系外围的中矮星 , 也就是说 , 这些人认为它是恒星的一种(太阳叫黄矮星) , 在太阳系成立之初 , 这位太阳的兄弟由于发育不良而变得不太健康 , 所以它看上去非常的暗 , 再加之距离我们过远 , 所以我们根本观察不到 , 关于这颗太阳的兄弟 ,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找一下我之前的文章;而另一部分天文学家则认为 , 那一定是一颗大号的行星 , 是之前一直苦寻未果的第九大行星 。

2018年12月 , 巴蒂金和布朗决定联手解决这个大难题 , 于是他们来到了位于夏威夷毛纳基山的鬼冢国际天文台 , 因为这里拥有的斯巴鲁望远镜号称世界最好之一 , 这台望远镜有着最大的视场(可观测天空的范围)和放大率 , 机器上还配了一台特殊的照相机 , 它大概有3米左右高 , 分辨率可达9亿像素 ,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比如你把头发丝扔到太空中 , 它也能捕捉得到 , 可好东西一定很贵 , 用它每一秒钟就要花费一美元 , 根据巴蒂金和布朗的初步计算 , 他们大概需要用上十年时间 。

虽然这二位没那么多钱 , 可理论总要联系到实际才能够得到认可 , 俩人一咬牙一跺脚 , 整吧!巴蒂金和布朗初步将目标设定到太阳与地球距离的400到800倍之间 , 之前他们通过计算预估这颗卫星的质量可能在地球的6至10倍之间 , 其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氢和氦 , 内核则是岩石和冰 , 位置最终锁定在猎户座与金牛座之间 。

可理论是理论 , 实际却很难达成 , 要找的这颗星的亮度从地球上看 , 大约只能相当于21等星 , 它甚至有可能比天狼星还要弱上20几倍 , 巴蒂金和布朗一连找了几周还是一无所获 , 就在他们准备放弃的时候 , 智力薇拉鲁宾天文台筹建的延时望远镜完工了 , 这个望远镜最牛的地方是他可以抓拍宇宙中任何昙花一现的景象 , 每晚它能够捕捉天空中1000万个天体 , 最牛的是这台望远镜配备的电脑系统具备深度学习的AI算法 。

具体来说 , 1970年的英国施密特望远镜 , 13年才将将勘测完一次南方的天空 , 1990年由英美德联合开发的伦琴卫星 , 6个月才对所有发射x射线的天体做一次普查 , 到了这部延时望远镜 , 只用3天就可以对整个南方天空所有天体做一次普查 , 这个速度要比伦琴卫星快上60倍 , 比施密特望远镜更是要快上1583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