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今年的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已揭晓 , 虽然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奖 , 但毫无疑问的是 ,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密切相关 。 Alain Aspect、John Clauser、Anton Zeilinger三位科学家因在量子纠缠实验、检验贝尔不等式、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 。 中国科学家潘建伟恰好就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 其中Anton Zeilinger正是潘建伟在奥地利留学时的博士生导师 。
【潘建伟的导师获诺贝尔奖,背后离不开潘建伟】潘建伟领导的团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比较典型的就是发射“墨子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 , 并依靠墨子号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实验 。 今年7月27日 , 世界首颗用于量子密钥分发终端的微纳卫星“济南一号”上天 , 迈出了量子通信商业化的一大步 。 在2020年 , 潘建伟等人还成功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 。 在潘建伟等科学家的带领下 , 中国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居于世界第一方阵 。 这些工作促成了潘建伟的导师以及另外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
为什么说潘建伟的工作促成了导师获奖?这是由诺贝尔奖的规则决定的 , 诺贝尔奖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大奖青睐开创以及重要 。 如果不是开创性的发现 , 哪怕是在别人发现的基础上发了一篇又一篇的《Science》《Nature》 , 也无法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 。 一篇又一篇的《Science》《Nature》只能说明前人的工作非常出色 , 值得获诺贝尔奖 。
这样的例子在诺贝尔奖史上举不胜举 。 比如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伦琴 , 因为他发现了X射线 。 伦琴在1895年发表了他的《关于一种新的射线》的论文 , 这是关于X射线的开山之作 。 之后的1896年及1897年伦琴再次发表两篇关于X射线的论文 。 在前后的三篇论文中 , 伦琴并没有揭示出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 但他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 仅仅是在1896年 , 全世界就发表了超过1000篇的关于X射线的论文 。 如果没有其他科学家对X射线的疯狂研究 , 伦琴不会那么快就得诺贝尔奖 。 伦琴之后的众多研究者将伦琴推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
Alain Aspect、John Clauser、Anton Zeilinger三位科学家在2010年曾拿下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沃尔夫奖 , 这是沃尔夫奖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 也是沃尔夫奖看好量子量子纠缠、量子信息的未来发展的体现 。 最近的这十几年 , 恰恰是量子信息快速发展的时期 , 世界各大国在量子信息方面的投入及竞争开始加剧 , 量子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商业化 。 这方面潘建伟无疑做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时 , 致辞中提到的4篇论文都有中国科学家的参与 。 导师得奖 , 这也是对潘建伟的肯定 。 从获得的信息中可以看得出 , 得知三位科学家获奖时 , 潘建伟及其团队成员都非常振奋 , 没有为获奖名单中没有潘建伟表现出失落 。 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 都没必要以获得诺贝尔奖作为目标 , 成果刚出现时的兴奋可能比得诺贝尔奖还让人欢喜 。 潘建伟及其团队成员做得非常好 。
推荐阅读
- 世界当警惕!美国军方拥有可导致台风、地震、洪水和干旱的先进技术
- 没得诺贝尔奖的潘建伟让一些人露出了尾巴
- 若遇到暴雨“天眼”会装满吗?怎么排水?不得不说厉害了我的国
- 遗憾!今年或许是潘建伟院士距离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的一次
- 三位科学家分享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其中一人二次获奖
- 一块“7号冰”,足以冻结地球上所有海洋?“7号冰”究竟是什么?
- 神秘“未来人”预言,2023年地球将发生巨变,人类该何去何从?
- 中国科学家:土星附近可能会有生命,但真相被部分掩盖了
- 通俗解读量子科技背后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