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当不一样的青岛,遇上不一样的假期( 二 )



国庆假期的肥城路上 , 秋日的橙伞市集、后备箱市集上满是好物 , 鲜花、饰品、编织包、玩偶等 , 吸引着年轻人驻足选购 , 还能现场欣赏乐队演唱;
大鲍岛街区 , 一家家特色的文创商店、咖啡馆、美味餐厅“青岛味”十足 , 新潮诠释着在地文化;
银鱼巷内 , 原创品牌不断聚集 , 买手店里更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好物 , 给足年轻人仪式感 。
从网红打卡地到消费聚集地 , 这种变化是让人欣喜的 。
在前几年 , 青岛不少网红打卡地还面临着几乎没有消费项目的尴尬 , 但随着政策的支持和业态引导 , 新的竞争优势已经逐渐显现 。

年轻人的消费力是惊人的 , 当市场耕耘好细分场景提供触手可及的消费选择 , 就会有人愿意为更高的消费预期买单 。
以户外露营为例 , 这个国庆假期 , 在青岛周边某开放式公园 , 包含场地布置 , 一场生日露营聚会12人的费用为6000元 。 与此同时 , 社交也正在成为旅游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 “飞盘+露营”“飞盘+房车”等也很普遍 。
在这一部分旅游业的增量市场中 , 受益最大的显然不是旅游企业 , 但消费实实在在发生了 , 本地游主导模式下的旅游收入 , 更多地是对假日经济整体的拉动 。 现阶段 , 仍不可忽视传统旅游景区作为核心吸引物的带动力 , 但却需要以增量市场的运作思维来做好存量市场 。

跨界创新正在传统旅游企业身上高频发生 。 青岛极地海洋公园今年已经陆续办了海底音乐会、海底夜宴、夜宿等活动 , 国庆期间又开展了国潮创意生活市集 , 游客可以一站式打卡糖画、面人、钩编、剪纸、皮影等特色非遗项目;
青岛红树林度假世界今年夏天举办了第四届海洋光影狂欢节 , 涵盖楼体秀、无人机表演等 , 国庆推出古筝合奏、夜光舞龙、慢时光市集等活动 。
节前最后一天 , 青岛发放了19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补贴 。 把“增量思维”运用到更多存量市场 , 让市场和市场主体都能深层次动起来 , 这个过程需要更多引导 , 其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
03
新理念 , 新可能

全产业链条强韧有力 , 旅游业的优势才会越做越大 。
游客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 , 向往的是旅游活动中一份真正的自如惬意 。 除了那些冒险的旅游活动外 , 游客敢“说走就走” , 往往是因为目的地有足够的可能“应有尽有” , 毕竟 , 没有人想要花不菲的价钱主演一出“变形计” 。 在有限的时间、金钱支出范围内 , 让游客玩得更“值” , 就需要旅游从业者变成替游客动脑子的人 。从近期青岛旅游市场来看 , 各旅游企业也都在积极主动地做资源整合 , 景区联动成为一种趋势 , 景区景点扮演了帮助游客规划旅游路线的旅行社角色 , 以把产品的价值做高的方法 , 改变过去的价格战 。 例如 , 海信探索中心购门票可享一票畅玩三园三展 , 与世博园景区、大英图书馆世界像素展、国家地理影像大展联动 。
但是 , 单一景区景点和企业的整合力是有限的 , 这种“动脑子”从根本上的前提是整个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品质的提升 。 只有将“大旅游”理念贯穿城市发展 , 将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统筹 , 才能有创新的源头活水 , 提高企业的创新意愿 。
另一方面 , 当一些人气不足的景区还在困于硬件设施不足时 , 那些设施一流的景区早已发现 , 内容创新才是真正的“王者” 。 很多时候 , 挖掘自身资源做好眼前的事 , 才能有以后的事 。

诚然 , 文旅大项目对城市文旅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不容忽视 , 相比于细分场景 , 大项目对旅游行为的触发力是无可取代的 , 但从招商引资到落地运营 , 这不仅仅是旅游业的事 。 实施关键细分领域突破与全产业链发展 , 以高能级产业投资、高品质消费供给、高水平数字转型打造青岛旅游的首选性和唯一性 , 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
今年 , “一次山东行 , 一生山东情”开始出现在山东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中 。 一个“情”字 , 对“好客山东”进一步诠释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一次愉快的旅游正是从人的物理流动开始 , 以情感的流动升华结束 。
假期是一种稀缺资源 , 为了假期效益的最大化 , 人们不仅愿意承受适当的情感溢价 , 更愿意为好的服务复购 。 而好的服务和不好的服务 , 都会被互联网所放大 , 抱有“一锤子”买卖想法的从业者 , 被市场淘汰的速度也是超出想象的 。
我们既是这个城市的居民又是这个城市的游客 。 旅游为什么值得各界眼界更长远一些 , 努力更多一些 , 做得更细更好更丰富一些?宜居宜业宜游 , 城市若想对外充满吸引力 , 就首先要让身处其中的市民不但愿意久居乐于创业 , 更愿意随时做这个城市的游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