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二 )


或许这就是电铃能够持久工作的原因 , 这也是所有关于牛津电铃猜想当中可能性最大的 。

不过 , 即便电池能够长久地提供电力 , 但是它本身也会随着时间所磨损 , 那么它又是如何在长的时间当中 , 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呢?
根据科学家猜测 , 电池能够保存良久的首要秘密在于外边笼罩的玻璃壳 。
玻璃壳将外界的一切阻绝 , 让内部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 在这个空间当中 , 几乎不受到外界的侵蚀作用 , 寿命自然也就长久 。
之后 , 就是包裹着两块电池的不明黄色物体 。

黄色物体看上去像是硫磺 , 只有外部的一层 , 而在内部是由各类箔纸包裹而成的电池 。
经过上千层的专业折叠 , 再用专门的玻璃管仪器进行压缩 , 最后再将两块包裹好的电池浸泡在熔融硫当中 , 进一步对电池进行封存 。
金属球之间传递的电流很小 , 所以也不会出现烧毁的情况 。
虽然看上去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装置 , 内部的制造工序还是很精巧的 , 也难怪制造商信誓旦旦地保证罗伯教授特能够用一辈子 。
一切的谜题都需要等到牛津电铃停止工作之后 , 人们才能将它拆开研究 。

在此之前 , 没有科学家愿意破坏一个工作了近200年的古老机器 , 因为科学家们都想见证一下 , 牛津电铃还能工作多久 。
300年?400年?不管多久 , 人类都等得起 , 而且越是长久 , 才能让后世人类对牛津电铃更感兴趣 。
牛津电铃的发明毕竟太过久远 , 不如先看看当今科学界最前沿的核电池 。
核电池核电池的发电原理是由一些半导体材料串联起来 , 通过一个合适的热源和转化器进行发电 。
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这些材料形成温差产生电量 。

中国研究核电池的历史具有突破性进展 , 我国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能够很好地释放热量的原理 , 发明出了一款更为稳定、长久的同位素核电池 , 在世界核电池领域都是前沿的工程 。
同位素核电池同时也是核电池当中最受欢迎的领域 , 早已被美国和俄罗斯运用于航天事业当中 。
美国著名的飞船阿波罗11号上 , 就装载了两个同位素装置 。

此前科学家们也考虑过用太阳能电池或者是普通电池 , 但是普通电池在外太空的高温下无法生产工作 。
如果给普通电池厚重的防护 , 又会导致电流输送供应不足 , 要知道航天器的运用可是一项大工程 , 当中所要用到的电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 。
但是太阳能电池又并不稳定 , 月球上的一夜是地球的两周 , 也就是说 , 阿波罗号有可能连续两周都无法攫取新的能源 。

再三衡量之下 , 美国航天局选择了当时技术还并不是很成熟的同位素核电池 , 其表现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的预期 。
后来越来越多的航天事业也加入了同位素核电池 , 并且逐步拓展到其它领域当中 。

大海深处寂静无光 , 同样是同位素核电池大展身手的好地方 , 安装一块同位素核电池 , 能够维持海底潜艇几十年的使用 。
人们利用同位素核电池当做信标 , 几分钟间隔响一次 , 同时也可以用作水下的监听电源 , 非常的便捷实用 , 关键是成本还低 。
在医学方面 , 人们将同位素核核电池运用于心脏勃起器和人工心脏 , 尤其是在人工心脏运用当中 , 微型的同位核素电池能够让人使用十年以上 。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目前为止 , 人类对于同位素核电池的开发技术还并不完全成熟 , 相信在未来伴随着同位素核电池的成熟 , 会有更多实用的核电池被人们所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