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现存植物有30多万种 , 动物有150多万种 。 与植物相比 , 动物拥有很多天生的优势 。
在生物圈中 , 植物是初级生产者 , 而动物则是直接或间接消费者 , 二者的地位可谓天差地别 。 从环境适应性上来看 , 植物一旦在某处落地生根 , 终其一生都无法再更换其生存环境 。 而动物在周围的环境变得不适合生存时 , 却可以通过自由的迁移来改变自己的不利的处境 。 假如遭遇天敌入侵 , 植物只能束手就擒 , 而动物却可以通过灵活的移动及时地躲避危险 。
从遗传的角度来看 , 动物相比植物拥有更加稳定的基因优势和更加积极的变异 , 从而更有利于后代的生存和繁衍 。
最重要的是 , 植物没有神经和大脑 , 而动物则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智慧的大脑 , 可以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思考 , 从而做出更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决策和行为 。
因此 , 站在理性的角度 , 自然界中的万物生灵没有理由不希望自己成为动物 。 而现存的30多万种植物不是不想把自己变成动物 , 而是由于先天基因所限 , 自己根本无能为力 。
然而 , 有一种动物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 放着好好的动物不当 , 却总想着把自己变成植物 。 为了把自己变成植物 , 它甚至不惜吃掉自己的脑子 , 实在令人无法理解 。 那么 , 这种动物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它就是生活在大洋深处的海鞘 , 因形似陆地上的凤梨 , 所以又被称为“海中凤梨” 。
海鞘是雌雄同体 , 按理说这样的生理结构其目的就是为了简化生殖 , 繁衍后代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 。 但奇怪的是 , 海鞘却不能独立完成繁衍任务 , 原因是它无法自体受精 。
海鞘的精子和卵子不在同一时期成熟 , 所以必须由两只海鞘 , 一只提供精子 , 另一只提供卵子 , 才能形成受精卵繁育后代 。
除了有性生殖 , 海鞘还能够进行无性生殖 , 一旦海鞘发育成熟 , 它们就能进行出芽生殖 , 像树枝分杈一样 , 大海鞘长出一个小芽 , 小芽逐渐成熟又长成一个大海鞘 , 然后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海鞘 。
不过 , 通过“发芽”而长出的第二代海鞘必须经过交配才能产生下一代 , 而下一代的海鞘又会“发芽” 。
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海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得益于这种独特的隔代无性生殖的方式 , 海鞘这一物种遍布全世界的海底 。
小海鞘出生以后 , 外形酷似蝌蚪 , 体长约0.5毫米 , 有眼睛有脑子 , 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 尾内有发达的脊索 , 脊索背方有中空的背神经管 , 神经管的前端甚至还膨大成脑泡 , 内含眼点和平衡器官等 , 消化道前段分化成咽 , 有少量成对的鳃裂 , 身体腹侧有心脏 。
虽然形似蝌蚪 , 但是海鞘幼崽和蝌蚪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发育之路 。 人家蝌蚪过一段时间就会长出强壮的四肢 , 变成活蹦乱跳的青蛙 , 发育过程充满了正能量 。 而海鞘却只想着“躺平” , 刚出生几个小时就着急忙慌地找物体依附 。 一旦依附到某个物体上 , 它这一辈子就不会再动了 。
找到依附点之后 , 海鞘就开始进行“逆行变态”发育 。 它会把自己的脑子、尾巴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吃掉” , 作为营养物质被自身吸收消耗掉 , 神经管和感觉器官也退化而残存为一个神经节 。
之后 , 海鞘的咽部却大为扩张 , 鳃裂数急剧增多 , 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 。 附着突起背面因生长迅速 , 把口孔的位置推移到背部 , 于是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之转动了90°~180° 。 经过一番退化之后 , 海鞘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 , 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 身体也不再能够移动 。
实际上 , 这时的海鞘已经几乎完全把自己变成了植物 。 变成了植物的海鞘 , 余生就靠过滤海水为生 , 而不必再四处漫游 。
“躺平”的好处显而易见 , 变成了植物的海鞘对于能量的需求降到了最低限度 , 它不必再跟庞大的海洋生物群去争夺食物 。 对于它来说 , 每天路过家门口的少量浮游微生物就能够填饱自己的肚子 。
推荐阅读
- 为挑选配偶,人类女性有多挑剔?雌性动物的性选择:交配不是终点
- 诺贝尔大奖授予新发现:好色是进化的原动力,杂交让人类更聪明?
- 动物大多能感知自己的排卵期,人为什么不行?这算是一种策略
- 我国燕子每年都去南方越冬,“南方”究竟是哪里?
- 雌雄同体繁殖力超强,最强生物200年入侵全世界,中国吃货不敢下口
- 哺乳动物有4000多种,为何人类不仅没有繁殖期,还隐藏排卵期?
- 为什么说蚂蚁是地球上进化得最成功的生物?它们不仅会种地,还会放牧
- 人死前为啥会流下眼泪?是看到了什么?并非迷信,有一些科学依据
- 埃及文明:长相与常人不同的法老是外星人后代吗?实为乱伦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