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下2400米的实验室长什么样( 二 )


02
攻克“地下2400米”极致挑战
建设最“纯净”的实验室
在地下2400米处“仰望星空” , 正是因为地下实验环境能降低宇宙线对科学实验的干扰 ,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的实验研究 , 除控制宇宙线通量外 , 还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本底” , 让实验处于“纯净”的环境中 。 然而深地环境本身氡气含量偏高 , 富集效应会进一步增大氡气浓度 , 对实验产生干扰 。 同时 , 实验室建设所需的钢筋、水泥、骨料 , 以及实验仪器设备等都需要满足低本底要求 , 降低对实验的干扰 。
此外 , 锦屏大设施工程建设在国内没有先例 , 没有任何借鉴的工法和标准 , 只能在实践中探索 , 深地环境对科研是优势 , 对工程建设却是挑战 , 空间有限、洞室纵横、环境复杂 , 极大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 , 锦屏大设施对工程质量的严苛要求 , 也对施工技术、工艺工法、施工组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
锦屏大设施正式开工建设以来 , 各参建单位、高校、设计院通力合作 , 经过3年来不断攻关 , 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道路 , 在满足地下实验室低本底辐射值、氡气抑制、表面洁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防水措施 , 做到防排结合 , 刚柔相济 , 实验空间耐久适用 , 突破该项技术瓶颈 , 首创防水抑氡工艺 。

严密的防水抑氡效果 , 加上新风系统 , 低温吸附技术 , 这套“组合拳”确保能为实验装置提供洁净环境 。 除此之外 , 实验室所用的建筑材料、实验器材全部定制生产 , 每批次材料均需通过低本底辐射检测 , 在探测器核心区 , 要求放射性核素含量小于10微贝克(每秒有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时 , 其放射性活度即为1贝克)每公斤的超纯材料 , 非核心区材料也要求小于1毫贝克每公斤 。 在地下2400米 , 聚集着中国极深地下科研和建设的国家队 , 他们向极限挑战 , 建设世界最“纯净”实验室 。

建设中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局部实验设备)▲
【揭秘:地下2400米的实验室长什么样】自锦屏大设施项目开工以来 , 国投集团、中建集团等参建方共同研发、深入调研 , 全面推进工程项目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 , 切实以工程建设信息为基础、以IT技术为手段 , 结合流程再造与管理优化 , 构建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 该系统以远程服务器、人员定位基站、现场监控传感器等硬件匹配BIM模型、智能巡视、人员实名制、现场定位、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气体检测及一键救援构建起工程智能管理系统 , 从安全、质量、人员、环境、进度等指标实现全过程智能信息化管理 , 打造世界最深智能工地 , 助力建设“国之重器” 。
锦屏大设施作为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前瞻引领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深地实验室和暗物质研究领域的空白 , 更开创了央企支持国家基础前沿物理科学研究的先河 。
03
打造全球深地科学研究“圣地”
建设多学科交叉、开放共享的
深地科学平台
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建成之初 , 只有清华大学CDEX实验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PandaX实验团队入驻锦屏地下实验室 , 实验室一期主要开展暗物质探测方面的研究 。

实验室二期效果图-接待区▲
随着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的建设 , 这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实验团队 , 目前入驻的实验组有清华大学CDEX实验组、上海交通大学PandaX实验组、清华大学低本底辐射项目组、清华大学中微子实验项目组、生态环境部与北京师范大学锦屏极低辐射本底测量联合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锦屏深地环境下集成电路软错误试验项目组、中科院岩土所锦屏深地岩石力学实验组等 。 2022年至2023年中国原子能院研究院JUNA实验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地医学实验组等多个项目团队也将入驻开展实验 , 实验组研究方向愈加丰富 。

实验室二期效果图-C2厅透视图▲
10年来 , 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已在实验室取得近30项国际领先成果 , 助力我国暗物质研究从跟跑到领跑 。 2021年 , 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这建成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 , 并成功出束 。 我国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实验洞效果图▲
2024年 , “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将建成投入运行 , 将成为具备极低氡气浓度、极低环境辐射、超低宇宙线通量、超洁净空间等优势的国际一流深地实验室 。 未来 , 锦屏地下实验室将持续吸引国内外顶级科学团队入驻 , 形成粒子物理、核天体物理、宇宙学、生命科学、岩石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世界级开放共享实验平台 , 成为全球深地科学研究的“圣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