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南阳远古文明的山⑥一方山水清秀之地 远古岩石文化真迹( 五 )


棒山刻画的“天圆地方”图案 , 表明了居住在棒山的远古人类的宇宙观、阴阳学说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

(四)棒山北峰东部山腰之处的爻窝记事符号
棒山北峰 , 属卧龙区潦河坡镇杨堂村管辖 , 北峰山腰海拔316米、北纬33°11′40″、东经112°20′33″处 , 有6块裸露岩石 , 上面布满了爻窝图案 , 介绍三处较特殊的图案 。
其一是在一块岩石上 , 磨刻有四幅梅花状爻窝图案 , 即中间一个爻窝 , 外围等距离磨刻出6个或5个爻窝 , 将中间爻窝围起来 , 构成不同的梅花图案 。 其二特殊的十字图案 , 即“十”字交叉正中间磨刻一个较大圆形爻窝 , 南北方向等距离各磨刻两个圆形爻窝 , 东西方向等距离各磨刻一个圆形爻窝 , 又用沟槽双线将南北一线相连 , 东西一线相连 , 构成“十”字图案(图十) 。 其三是一块岩石上磨刻48个圆形爻窝排列图案 , 长2米、宽0.8米 , 分二排排列 , 密集、整齐 , 是目前发现爻窝排列最多的图案之一 。
图十 十字形爻窝图案
在“十”字图案岩石下方1.6米处 , 磨刻一幅“钺”形图案(图十一) , “钺”上窄下宽 , 长25厘米、上方宽13厘米、下方宽18厘米 , 深3厘米 。 “钺”形图案在南召、方城、唐河等多地均出现过 。 “钺”是兵器 , 也是礼器 , “以玉为兵”的时代 , 持玉钺者必是最高军事指挥者 , 即“王” 。 因而 , 玉钺就是王权的象征 , 刻在岩石上就说明这处爻窝符号就是“王”的旨意 , 或“王”在此活动过的记录 。 在棒山爻窝最为集中处出现“钺” , 说明此处爻窝记事符号所表达的内容与王权是有关联的 , 是高贵的 。
图十一 钺形图案
“十”字图案岩石的西边 , 在一块长3.4米、宽2.3米的岩石上 , 有单个、双个、多个圆形爻窝排列图案 , 有两处并列的六连图案 , 有大、有小 , 最大的直径20厘米 , 最小的直径3厘米 , 还有些爻窝之间用沟槽线相连 。 还有两幅“璜”图案 。 这些复杂的爻窝排列图案和棒山主峰南部山腰以及太公湖东岸、北岸发现的爻窝图案是一致的 。 如果能破解这些爻窝图案所记述的内容并翻译为现代文章 , 将是破解远古历史的一把钥匙 。

三、对棒山远古文明的几点思考
(一)棒山周围岩石上远古人类留下的文化印痕和在南召县石门乡、四棵树乡 , 卧龙区潦河坡镇、谢庄镇、安皋镇发现的是一样的 , 因而推断这一区域同属一个部落 , 岩石上的文化遗存是在部落首领带领下集体创作的 。 南阳黄山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制玉作坊、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十多座王墓 , 应与这一区域的远古文化遗存密切关联 。
(二)棒山区域出现“钺”“璜”“天圆地方”石刻图案 , 30多个圆形爻窝排列图案 , 充分表明这一区域居住的远古人类有很高的智慧、具有一定程度的哲学观念 , 有统一的相互交流的文化标识和指导思想 。 部落首领指导人们用集体力量修筑巨石建筑、雕塑巨石图腾、建起祭祀祭坛、用统一的文化表示磨刻出各种记事符号 , 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
(三)棒山及周围岩石上的记事符号、观天授时的日晷 , 崇拜的祭坛、巨石的堆垒等文化遗址遗存 , 应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留下的 。 太公湖南岸几公里的地方 , 镇平县文物工作者挖掘了叶湾旧石器遗址、石羊岗旧石器遗址 , 出土有砍砸器、刮削器、动物肢骨化石 , 说明这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 , 就有人类居住活动 。 太公湖东岸半岛上发现的房基遗址 ,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袁广阔认为 , 是比仰韶文化更早的遗存 。
这些遗址遗存 , 说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 远古人类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 。
(四)镇平县老庄镇南部、东部到柳泉铺镇北部均为浅山丘陵地带 , 远古文明的遗址遗存分布很广 , 笔者探寻到的地方只是九牛一毛 , 还有大量的远古文明遗址遗存有待寻找和发现 。
棒山东南部逐渐接近平原和城市 , 一些山头的岩石因盖房、修路、兴修水利等原因遭到破坏 , 一些远古文明的遗址遗存也因而消失 。 如镇平县柳泉铺的杏花山南部山头已面目全非 , 原始岩石基本找不到了 。
这里的有些地名 , 是因有远古文明遗存而得名 , 如碾盘庄就是因为有远古的日晷等圆盘状遗存而得名 , 但笔者在走访时已找不到圆盘;柳泉铺镇北部4公里有一道岗 , 叫石羊岗 , 很可能就是因为有羊图腾而得名;杏花山北一个山沟叫碾盘沟 , 笔者走访一位70多岁的李姓老人 , 他说“10年前 , 山坡上有一块大石头 , 上面被磨成平面 , 中间有凸起的圆盘 , 类似石碾 , 圆盘上还有很深的爻窝 , 碾盘沟就是因为这个‘石碾’得名的 。 自古就有 , 几年前一个水泥厂采石烧水泥 , 毁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