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辟谣:蝙蝠携带病毒却不生病,仅仅是体温高那么简单?( 三 )



病毒进入细胞示意图
载体蛋白负责重要分子进出细胞 , 因而进化相当保守 ,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载体蛋白都很相似 。 蝙蝠体内的病毒往往也有进入我们细胞的“钥匙” , 换言之 , 我们的细胞膜上有这些病毒的受体 。
而鸟类与哺乳动物分化有3亿年之久了 , 载体蛋白差异很大 , 鸟类的病毒很难再侵染哺乳动物的细胞 。 所以 , 能同时侵染人和鸟类的病毒少之又少 , 较常见的只有禽流感 , 而且禽流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不强 。
蝙蝠的病毒库是高度封闭的 。 蝙蝠的病毒库虽然在种内以及不同种蝙蝠之间是共享的 , 但几千万年来与其他哺乳动物交流甚少 。 由于蝙蝠会飞 , 而且休息地常位于其他哺乳动物难以到达的地方 , 它一直缺乏哺乳动物天敌 , 这就切断了蝙蝠病毒进入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的主要途径 。 协同进化的原理前面已经讲了 , 越是陌生的病毒 , 越能引起致死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

西表豹猫:猫科中唯一比较重要的蝙蝠捕食者
我粗略查阅了文献 , 现存约40种猫科动物中只有西表岛的豹猫以当地狐蝠作为重要猎物 , 我国南方有种白腹巨鼠很喜欢吃蝙蝠 , 除此之外蝙蝠就没有哺乳动物天敌了 。 犬科是哺乳动物中的重要捕食者 , 然而36种犬科动物没有一种捕食蝙蝠 。 与之相比 , 老鼠就有许许多多哺乳动物天敌 。 现在 , 蝙蝠的第三种哺乳动物天敌已经出现了 , 就是人类中的某些吃货 。 食用野生蝙蝠是非常危险的 , 如同打开装有众多致命病毒的“潘多拉盒子” 。
还有一个比较巧合的原因是体温问题 。 多数哺乳动物的体温在37℃左右 , 如人类和老鼠为36-37.5℃ , 猫、狗为38-39℃ , 大象为36℃ , 鲸为37-38℃ 。 而蝙蝠为了适应飞行带来的高代谢率 , 体温高达40℃以上 。 当蝙蝠携带的病毒侵染其他动物 , 引发炎症反应的发热 ,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发烧 。 这本来是有助于杀死病毒的 , 这些在蝙蝠体内住惯了的病毒反而更舒服了 , 这下子又找到家的感觉了 。
每种野生动物身体里都携带着我们意想不到的病毒 , 这是病毒与宿主协同进化的结果 。 而由于蝙蝠特殊的生理特性 , 体内的病毒比其他野兽更多、更危险 , 我们千万不要触碰这个潘多拉盒子 。 珍爱生命 , 远离野味 , 这不仅是保护野生动物 , 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