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过怒江


燕子过怒江


文章图片


燕子过怒江


文章图片


燕子过怒江


文章图片


燕子过怒江


文章图片


燕子过怒江


文章图片


燕子过怒江


文章图片


燕子过怒江


文章图片

还记得怒江州福贡县那个溜索过江的女孩余燕恰吗?2007年 , 封面栏目拍到了6岁的她飞索求学的身影 , 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 当年 ,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联合全国20多家媒体 , 发起爱心募捐活动 , 最终帮助余燕恰的家乡建起了三座爱心桥 。 小燕恰和小伙伴们终于可以走路过桥上学 。 如今15年过去了 , 余燕恰过得怎么样呢?封面编导再次回到怒江 , 记录燕恰的新生活 , 也记录燕恰家乡的新面貌 。
燕子过怒江

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村民 余燕恰:”我叫余燕恰 , 家住怒江西岸 , 到现在为止 , 我的人生都是在过江 , 虽然走过了无数次 , 但总的可以算四次 , 今天就是我第四次过江 , 跨过这条江 , 我的人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 ”

“恰”字在傈僳语里是老三的意思 , 余燕恰 , 家里的三女儿 , 怒江边土生土长的傈僳族女孩 , 即将成为怒江州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 。 15年前 , 6岁的她 , 独自溜索渡江的场景 , 让很多人为她捏把汗 , 也让她获得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溜索女孩” 。

当年余燕恰在马吉乡布腊村布腊小学上一年级 。 她家在半山腰 , 而学校在江的对面 , 山脚下的溜索是她每天的上学路 , 也是她的生命线 。
怒江全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 , 看天一条缝 , 看地一道沟 , 怒江一直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 出门靠溜索 , 种地像攀岩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


【燕子过怒江】2007年 , 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全国20多家媒体发起了一场公益募集活动 , 筹集资金达150万元 , 捐建桥梁增加到三座 。 2007年10月12日 , 第一座由媒体呼吁筹建 ,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建的人马吊桥在福贡县马吉布乡布腊村小学旁奠基 。 2008年3月12日 , 爱心桥竣工 。 余燕恰和她的小伙伴们第一个过桥 , 从此 , 读书对这里的孩子不再是一个以生命来实现梦想的过程 , 那根颤巍巍的钢索 , 注定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
2013年 , 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开展全国溜索摸底调查 , 并决定实施“溜索改桥”项目 , 帮助西部边远山区群众结束溜索时代 。 2015年 , “溜索改桥”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


脱贫攻坚行动开展后乡里给农户免费发放草果种苗 , 余燕恰家是最早试种的 。 草果适宜生长在气候湿润的山谷 , 是一种食用和深加工兼备的经济作物 。 随着深加工企业的出现 , 村里挨家挨户都陆续种起了草果 , 燕恰家种植的草果也越来越多 , 现在差不多有10亩1000棵左右 。 每到假期 , 燕恰都会帮家里给草果地除草 。

余燕恰妈妈 你四堆:“最开始是年收入六百多 , 后面就开始值钱了 , 现在(年收入)有两万多了 。 ”

2017年 , 燕恰家脱贫 。 2018年 , 福贡县有2.2万人搬下山 , 到沿江分布的15个安置点定居 。 也就在这一年 , 燕恰以568分的成绩考取昆明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 成为村里近十年来的第一位大学生 。

家里虽然已经脱贫 , 但没有多余的钱供她读大学 , 这时候 , 国家的帮扶政策再次雪中送炭 。

每一次放假回家 , 余燕恰都切实感受到了家乡发展的速度 , 大一放假 , 村里可以通汽车的布施底吊桥建成 , 从此孩子上学的路更宽了 , 一辆辆满载的货车拉来了乡村建设的物资 , 拉走了丰收的草果 。 燕恰大二时 , 起于泸水六库、止于贡山丙中洛的280多公里的“美丽公路”全线通车 , 被评价为每一公里都有极致风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