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万年前,一种植物泛滥冰冻地球,能否通过再次泛滥拯救人类?( 二 )
这些温室气体无法自然消散 , 只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温室气体转化为氧气 。
但是随着人类对地球植被的破坏 , 如今 , 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植被的转化量 。
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当中囤积起来 , 储存太阳的辐射热量 , 然后散射在地球上 。
在浓密的大气层阻拦下 , 这些热量无法消散 , 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一般 。
进入到21世纪之后 , 人们对温室效应深有体会 , 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剧、地球各地的夏季温度每年都在增长、各地的极端天气更加频繁 。
种种迹象表明 , 环境正在走向极端 。
但是这样的环境也给红萍再次提供了生长条件 , 只要水体条件合适 , 红萍就能再次泛滥 , 引领地球降温 。
虽说理论上可行 , 但要是真的操作起来 , 会面临许多的现实问题 。
比如 , 今天的湖泊水体纵横交错 , 每个流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 很难再出现大面积的静态湖泊 。
这些静态湖泊大多都是咸水湖 , 而红萍无法在咸水当中生长 , 4900万年前的条件无法自然复制 。
【4900万年前,一种植物泛滥冰冻地球,能否通过再次泛滥拯救人类?】当今时代的科技如此发达 , 有的人会想到人工手段 , 来创造一个湖泊 , 专门培养红萍 。
这其中不免就要涉及更多问题了 , 比如说这个湖泊建在哪里 , 每个国家共同协商出资多少等等都是考虑的范围 。
红萍泛滥实际上的危害退一万步来说 , 就算红萍真的在全球泛滥了 , 真的就能拯救人类吗?
凡事都有两面性 , 红萍有好处 , 但是也有诸多坏处 , 比如 , 红萍的泛滥会导致水体当中的生物难以得到氧气交换 , 减少生物多样性 。
很难想象 , 如果红萍在全球范围内泛滥 , 将会导致多严重的生态破坏 。
生态圈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 , 人类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 一旦生态圈遭到破坏 , 物种多样性减少 , 最终危及到的还是人类自己 。
红萍泛滥确实能让地球的温室气体含量减少 , 温度降低 , 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 后者的危害恐怕要比前者还大 。
另外 , 一旦红萍泛滥起来 , 人类是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控制的 ,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因此提升 。
但氧气含量过高可不是什么好事 , 人体适应的氧气浓度在19.5%到23.5%之间 , 超过这个界限 , 将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
高氧气含量的环境 , 也容易诱发植物自燃 , 几亿年前石炭纪就是因为氧气含量太高 , 一把大火足足烧了30多年 , 引发了一次生物大灭绝 。
另一方面 , 随着地球温室气体的减少 , 如今的地球也很有可能在几十年内 , 再次陷入到冰期 。
地球上一次经历的小冰期是在3万年前 , 如今还处于间冰期的巅峰时期 , 是最适合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 人类没有必要冒这样一个可能让间冰期结束风险 。
综合看来 , 红萍泛滥事件是历史上一个不可复制存在 , 如今人类想要改变高温环境 , 还需要从自身下手 , 从源出发 , 做好减排减污工作 , 还自然界一个蓝天白云 。
推荐阅读
- 博物馆回应“发现三枚8000万年前恐龙蛋化石”:后续可能会展出
- 雪貂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 恐龙头骨发现“子弹孔”,当时有高科技?是谁在6500万年前开了这一枪?
- 重大发现!英专家在美国发现疑似6500万年前灭绝恐龙的小行星碎片
- 这是一种南美的犬科动物,竟然还吃大部分植物!
- 非洲雨林里生活着一种不为人知的猪科动物,外貌怪异体型巨大
- 零八年,湖里捞出一种像果冻的生物
- 世界上一种奇特的鸟叫鲸头鹳,饿起来连鳄鱼都不放过,为何见了人就鞠躬?
- 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让人拥有“自己的第三只手”?
- “自然选择”在人类社会中是一种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