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 , 太湖的淤泥也被认为是蓝藻久治不绝的重要原因 。 2007年以来 , 太湖的清淤工程随即展开 , 工程清淤量达3000万m3 。
可能有人不理解:太湖的淤泥和蓝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事实上 , 淤泥为蓝藻的增殖提供了“温床” , 而蓝藻的泛滥又反过来加重淤泥的污染 , 两者之间恶性循环 , 太湖的水环境深受其害!
蓝藻是一种周期性增殖的有毒藻类 , 藻群失控的原因和氮磷含量、水温都有关系 。 每年7~10月份 , 太湖水温升高至25~35℃ , 此时最易暴发水华 。 到了冬季 , 蓝藻的优势度下降 , 幸存的藻种(厚壁孢子)蛰伏于淤泥表层 , 暂时进入休眠状态 , 次年春季再次复苏、繁殖 。
蓝藻的形态多样性
因此 , 淤泥就是蓝藻越冬的种质资源库和营养库 , 也是太湖“蓝藻病”久治不愈的“病灶”所在 。
不仅如此 , 蓝藻的有机含量达76% , 死亡沉底还会加重淤泥污染 。 例如:2007年蓝藻泛滥时 , 贡湖北部出现大面积的藻膜堆积 , 在相应区域的底泥中 , 有机质含量高达13.01% , 这是什么概念?太湖淤泥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左右 , 北贡湖淤泥的有机质比常规水平高了5.5倍!
由此可见 , 治理太湖的蓝藻 , 就不能忽视对淤泥的处理 。 但问题又随之而来:太湖的淤泥相当麻烦 , 全部清淤绝非易事 。
一方面 , 太湖淤泥最大的特点是淤积量大 , 配套工程规模浩大 , 清淤成本高昂 。 前文提到的19.15亿m3还是2002年测得的数据 , 经过20年的沉积 , 自然淤积量应当更高 。 根据180万m3/年的速度计算 , 20年间相当于新增了3600万m3的淤泥 。 而太湖清淤工程设定的清淤量也只有3000万m3 , 不及淤积总量的2% 。
再从清淤速度上看:从2007~2020年 , 无锡市在13年间的清淤总量为2300万m3 , 平均每年的清淤仅有177万m3 , 清淤效率难尽人意 , 甚至不及1960年代的罱泥量 。
按目前的清淤进度计算 , 即便自然淤积量不再增加 , 至少需要1000多年才能完成太湖的清淤 , 对应的成本也将超乎想象 。 以200元/m3的清淤成本计算 , 19.15亿m3淤泥将耗费3830亿元 , 堪称天文数字 。
另一方面 , 太湖周边可用的土地面积较小 , 也限制了清淤的规模 。 20世纪80~90年代 , 太湖周边出现大面积的围垦现象 , 导致原始芦苇湿地减少了100平方公里以上 。 如今 , 围垦地大多变成了良田和居民用地 , 加之环湖地区经济发达 , 耕地单价昂贵 , 太湖淤泥即便挖出也缺少堆放场地 。
那么 , 太湖清淤产生的淤泥究竟该如何利用呢?
颇具经济效益的开发用途就是作为肥料 。 经土质监测 , 太湖淤泥的重金属、有害物质基本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和《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2018 , 因此可用作绿化土、种植土 , 有机质高的淤泥还可在堆肥后用于农业用地 , 或者加工制成复合肥、颗粒肥 。
另一个途径是进行深加工 , 制成各种建筑材料 , 比如:淤泥烧结砖、陶瓷颗粒、免烧陶粒 。 当然 , 清淤回填也大有可为 , 既包括太湖大堤、鱼塘、宕口、堆场的回填 , 也包括芦苇湿地的回填 。
有专家指出 , 太湖淤泥最佳的资源化利用就是用作芦苇荡的回填修复 , 产生的生态效应将不可估量 。 太湖的西部、北部和南部湖湾适宜培植芦苇 , 一来 , 芦苇能高效吸收氮磷 , 净化水质;二来 , 芦苇荡还能自然截污 , 阻拦蓝藻的扩散 , 降低次年春季蓝藻的萌发率 , 对于控藻大有裨益 。
【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总之 , 太湖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宝库” , 亦是长三角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 , 保护太湖就是保护水源安全 。 湖区的淤泥是蓝藻暴发的隐患 , 同时又是宝贵的资源 , 在“变废为宝”的路上 , 太湖的美景又多了别样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