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

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

文章图片

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

文章图片

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

文章图片

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

文章图片

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

文章图片

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

文章图片

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

文章图片

蓝藻|太湖的“隐忧”:泥沙淤积19亿m3,为何会引发“蓝藻之患”?

太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尾闾的“鱼米之乡” , 是国内著名的第三大淡水湖 。 和其他湖泊相比 , 太湖的显著特征是面积大、水浅、底平 , 蓄水量仅有44.3亿m3 , 相当于鄱阳湖正常水量的17% 。

据资料记载 , 太湖是典型的浅水平原湖泊 , 湖中没有明显的深槽 。 受人为活动(建闸蓄水、清淤)的影响 , 太湖的水深有所增加 , 但平均深度也仅1.9m , 最大水深为4~5m 。
凡事都有利弊 , 水浅意味着蓄水量有限 , 蓄洪能力较低 , 但好处也很明显:浅水环境有利于湖水温度的升高、浮游生物的繁殖 , 有利于提高水面单产 。 因此 , 太湖的鱼产力历来为国内一流 , 2017~2019年每年出鱼6.8~7.2万吨 , 平均每亩水面出产19公斤湖鲜 , 堪称“天然鱼塘” 。

太湖水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两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 一是自然的地质构造 , 二是泥沙的淤积 。
从地理区位上看 , 太湖位于长江下游平原 , 湖床比降很小 。 太湖大部分区域由江南古陆演变而来 , 区内发生的凹陷局限于两处:东南部的钱塘凹陷 , 以及西北部的下扬子凹陷 , 凹陷幅度均较小 。 新第三纪以来 , 太湖受西升东降的构造影响 , 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断块山地 , 表现为零散的基岩岛屿 。

其次 , 泥沙淤积也导致湖盆出现浅平化的趋势 , 累计淤积量不低于19.15亿m3 , 相当于储藏了84万吨的氮、60万吨的磷 。 太湖的淤泥和当地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上世纪60~70年代 , 太湖地区流行着“罱(lǎn)泥”的生产方式 , 当地农民将湖底的淤泥捞出 , 晒干后用作有机肥 , 滋养了无数湖滨良田 。

据资料记载 , 太湖周边的挖泥量高达180~200万m3/年 , 基本和当年的自然淤积量持平 。 本质上 , “罱泥”属于人工清淤的一种 , 其好处不言而喻 , 既加深了湖泊深度 , 减轻了底层的有机污染 , 又创造了可观的生产效益 。 但由于农业化肥的普及 , “罱泥”现象从80年代开始减少 , 90年代的罱泥船极为罕见 , 太湖的水质也开始出现恶化倾向 。

2013年 , 太湖西山岛居民割芦苇 , 清除湖滨污染物
对太湖的淤泥应当辩证看待 , 挖出来利用就是宝贵的资源 , 如果任其沉积湖底 , 则会助长蓝藻的泛滥 , 加重太湖的“营养病” 。
研究表明 , 太湖的淤泥属于有机污染型 , 淤泥的颗粒在1mm以下 , 大部分小于80μm , 其间还夹杂着大量的细沙、粗屑垃圾、腐殖质等 , 塑性指数低于8 。 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 太湖表层底泥中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在0.36%~7.06%之间 , 平均值为1.62% , 这为蓝藻的大规模暴发埋下了隐患 。

太湖并非原本就存在“蓝藻之患” 。 60年代的太湖还是一个贫营养湖泊 , 水质清瘦 , 是水好景美的生态港湾 。 1981年 , 太湖整体转变为中营养湖泊 , 但富营养化并不是特别严重 , 大规模的蓝藻还未出现 。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80年代后期 , 苏州、无锡、湖州等38个市区的工农业迅速发展 , 大量的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排放入湖 , 水质急剧恶化 。

从那时起 , 太湖北部的梅梁湾就开始频繁出现蓝藻水华 , 蓝藻密度、暴发范围愈演愈烈 , 以至于到了“失控”的程度 。
影响最大的一次水华发生在2007年5月 , 水华覆盖无锡市的饮用水源地 , 导致市区出现了供水危机 。 太湖的“水危机”引发国家的高度重视 , 当地快速响应 , 组织人力打捞藻水1200万m3 , 通过望虞河“引江济太”补水93亿m3 , 同时从梅梁湖抽出89亿m3的“高肥”水体 , 改善了水质 。

推荐阅读